戚國偉,一個國家級“茶農”50余年對西湖龍井的堅持
發布時間:2024-08-18 點擊:106
即使你喝茶喝到至臻化境,一泡茶湯水入口的前提,應該是能感受到它有著這類茶、這個規格的茶應有的標準。
而對于西湖龍井,特別是一級產區西湖龍井的口感標準,非遺大師戚國偉手下那飽滿的綠茶口感能滿足你最直接的要求。
不是所有的扁平茶都能稱龍井,不是所有的龍井都是西湖龍井,更不是所有的西湖龍井都來自一級保護區。因此,一泡地道正宗的雨前西湖龍井,還需要有這些必不可少的條件。
地理,什么是一級保護區?
西湖龍井歷來都是名茶,為了厘清近年來茶市內西湖龍井的地理亂象,杭州市啟動對西湖龍井茶的原產地保護。
西湖龍井茶傳人戚國偉高清視頻
只有產自西湖龍井地理標志范圍內,擁有“西湖龍井茶地理標志”、“西湖龍井證明標志”雙標認證,才可稱為一代名茶西湖龍井。
而在嚴格劃分下,西湖龍井產區共168平方公里,分為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僅有50平方公里左右,產區面積小、年產量低,所產的西湖龍井茶口感地道、品質上乘,即便價格較高也年年供不應求。
這款雨前茶,原料采摘自西湖龍井一級保護區范圍內的龍井村,且擁有雙標地理認證,是正宗的核心產地西湖龍井。
采摘,龍井村的雨前茶層次感明顯
它采摘于谷雨前的龍井村。龍井村,西湖龍井最好的茶就產自這個范圍,除了歷史文化的底蘊以外,它優厚的地理條件,使得西湖龍井在歷史中延續下來長盛不衰。
龍井村有一個特殊的小氣候,它南北兩面都有高坡,氣候在此形成了一個環流,對茶葉生長非常的好。
戚國偉的這款茶是谷雨前采摘,一芽二葉標準,芽葉長度基本相等,芽葉成熟度高,積累了豐富的內含物質。
他使用了滋味濃醇的群體種原料拼配外形姣好的龍井43號原料,炒豆香與嫩栗香交織而生,吞咽后花香浮現,呈現出強烈的層次感,湯感飽滿舒適,適口度極好。
工藝,做到你喜歡喝就對了
“做到老百姓喜歡喝,這一杯肯定就是好茶。”戚國偉對自己制茶如是說。但要讓人喜歡喝的標準西湖龍井,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戚國偉手中的西湖龍井,有著標準的口感。因為他是龍井村中世代做茶的大姓戚氏傳人,你能喝到的,是龍井村世代傳下的技藝。
他12歲入行,制茶迄今已近60年。對于西湖龍井茶,戚老有著老一輩茶人近乎執拗的品質堅守:寧可勞作低產,不能落于平庸,否則便是辱沒了西湖龍井千年盛名。
他是西湖地區遠近聞名的炒茶王,一身炒茶絕技自不待言。他還是西湖龍井原產地保護政策的重要推動者,并作為資深專家參與了各項政策與標準的修訂。
所以在他手下,炒茶也變成一門藝術。他有其獨特的炒制手法,但這些炒制手法并不是一成不變,要根據茶葉大小、茶葉的嫩或老,根據雙手、雙眼感官、感受的不同,相應改變制作手法。
唯有炒茶師通過多年的摸索,將匠心與經驗融入茶中,才能保證西湖龍井的標致之味。
這款標準的一級產區雨前西湖龍井,干茶芽葉扁平,色澤嫩綠與深綠相間,外形較均勻整齊,干茶帶有炒豆香。
茶湯嫩黃清亮,炒豆香與嫩栗香交織,茶湯綿柔平和,有鮮醇感,兩水苦味略有浮現,但瞬間化開,回甘生津的同時口腔有花香透出,顯喉韻,嘴角鮮咸喉底甜潤,留香持久。
“作為茶農來說,把自己的茶葉搞好,也是一個榮耀。我們把這個茶能夠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做到老百姓喜歡喝,這一杯肯定就是好茶。”戚國偉對于自己做茶如此輕描淡寫。
然而在他手上那由紅腫、發黑、起泡、蛻皮循環而成的老繭卻告訴我們,這位肩負起西湖龍井“國家禮品茶”重任的老人,絕非是輕描淡寫能說透的。
“擔子越重,腳步就得邁得越穩。”戚國偉如是說。
戚國偉——西湖龍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龍井村戚氏傳人之一,杭州西湖龍井茶商會會長。
“把龍井做好”是周總理對他的囑托
戚國偉就長在獅峰山腳下。他是龍井村戚氏的茶業傳人之一。
《戚氏宗譜》有記載,戚舜疇在康熙年間遷來龍井村,其后戚袞榮在附近山嶺種茶數百株,每年春二三月間用指甲采下茶葉,制成茶稱為雀舌、旗槍;他善制茶和品茶,茶制好后妥善包裝和貯藏,有客來便取出煮水泡飲,備受贊頌。
戚家是龍井村的幾大家族之一,世世代代以種茶為生。戚國偉從小就知道如何種茶采茶,12歲便開始了炒茶。
從那時起,龍井茶于戚國偉,或許就已經像空氣和水一樣,無處不在。
而周總理在他年輕時的一句話,更加將龍井茶的種子種到了他心里。
1962年4月的一天,周恩來總理陪同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親王到杭州梅家塢考察。當時的戚國偉正就讀于西湖茶葉中學,上午念書,下午學茶。
他作為茶農代表向周總理獻花,之后更在周總理走訪學校時,得到了總理的親切問候。“這個龍井茶很好……你一定要把它做得更好。”周總理對戚國偉語重心長地說。
于是在這個午后,戚國偉堅定了把龍井茶作為畢生事業來做的決心。而50多年后的現在的戚國偉,無論去到哪里,身上總要帶著一個茶杯。他早已離不開茶葉的陪伴。
手上的厚繭是“炒茶王”的證明
傳統手工炒制技藝是西湖龍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非獨特程序和手法不能制成西湖龍井。戚國偉曾是西湖龍井的炒茶王,他的手上功夫非常了得,但卻不是一日練就的。
“辛苦,不容易。”是戚國偉對手工炒茶練習的最大印象,特別是在那個沒有機械輔助的時代。直到現在,他都記得自己當年炒茶的辛苦。
“在我們那一代炒茶葉呢,如果說當天采下的茶葉,經過攤放以后,第二天就要把它全部炒完,如果說量增加的話,那么炒到一天一夜,炒到天亮,都要炒。”他一邊摩挲著自己的手一邊說:“炒茶的時候手上會起泡,而這個泡變繭,繭又起泡,泡里面還會化膿,是很痛的。”
已年過花甲的戚國偉如今已經很少自己動手下鍋了,但如果你不經意間看到他依然留有厚繭的手,你便能想象到他對手藝極致的追求。
在戚國偉手中,炒茶是藝術的工藝,而且還不是一成不變的。
西湖龍井的炒制,包括了在高溫的鍋里完成的“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壓”等十大手法。
而戚國偉會根據茶葉的大小、茶芽的嫩或老等情況的不同,手法也隨著茶葉的演變過程來做:“主要根據感官、感受的不同,十大手法交替進行做。”而這些,也是要經過多年的摸索,才能做這一點。
經過戚國偉悉心制作的茶,是西湖邊上的一道亮點。
“國禮茶”既是他的責任也是榮耀
說到戚國偉與他的“貢”牌龍井茶,就不得不提到“國家禮品茶”,在戚國偉口中,這是那些年最讓他掛心的一件事。
從20世紀50年代起,西湖龍井就被選為國禮。80年代統購統銷結束之后,制作國家禮品茶的任務,落在了戚國偉的身上。
80年代那會兒,對國家禮品茶承擔者的政治要求很高,而戚國偉無論家庭背景、政治素質、制茶技術都表明,他的確對得起這個重任。
讓戚國偉至今印象深刻的是,一天,政府人員來找他,拿出幾包不同村子出產的龍井茶,讓他辨認。這些茶葉在普通人眼里“外相差不多”,戚國偉卻從茶葉形態、色澤、香味這些細微差異上,說出了每一種茶葉屬于哪個村、哪個山頭,這讓考察者敬佩不已。
就這樣,如戚國偉所說,國家禮品茶他一做就是30年。而對于此,他的言語里流露出更多的是他這個年紀所持有的那種謹小慎微、一絲不茍,以及義不容辭的責任感。
這種責任感,除了對國家任務的高度負責外,更多的,是要保護和傳承西湖龍井這脈文化的決心。
好喝,是他作為一個茶農的堅持
除了手工炒茶上的成就,戚國偉還是西湖龍井茶事功勛人物,戚國偉曾參與了對西湖龍井多項標準的制定。
每年收茶時節,獅、龍、云、虎、梅5個山場的茶農賣茶時,戚國偉都要親臨現場把關質量。
同時,他也是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茶葉商會會長、杭州市西湖區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戚國偉在西湖龍井茶界的地位,可見一斑。
“我到現在為止就是一個茶農。”戚國偉自身非常低調,這簡單幾個字,卻囊括了他作為一個制茶人,對茶葉最真摯的情感。
戚國偉曾說過,品評的時候,一杯好的西湖龍井,就是香味加上有一點回甘味,和這個茶沖泡的“色、香、味、形”都完整體現出來。
當我們結束采訪,和戚國偉一起從茶園走回茶廠的路上時,他手中緊了緊不離身的茶杯,一字一句地說道:“其實作為一個茶農,不需要那么復雜的定義。做到老百姓喜歡喝,這,就是一杯實實在在的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