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發展的四大形態
發布時間:2024-08-09 點擊:61
普洱茶發展的四大形態
從空間的高度上看,普洱茶可分為四大發展形態。
1.農業普洱(普洱茶產生——2003年)
農業普洱是以傳統生產方式為特征,以種植和初級原料型產品為主的低層次、低附加值發展階段,但它又是發展其他更高層次的重要基礎,為普洱茶“雄雞一唱天下白”積蓄能量。
在這個階段云南省全省的茶葉年產值只有20多億元。
在農業普洱時代:普洱茶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
2.文化普洱(2004年——2007年)
文化普洱是用文化的理念和文化的蘊涵來引領普洱茶產業的發展。通過對普洱茶歷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融入到普洱茶產業的發展中,并以其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文化氛圍,為普洱茶產業的發展贏得更為廣闊的空間。2003年時我們曾提出文化普洱階段將茶產值做到100億,當時有很多人認為不可能,但經過分析,我們認為理論和市場都是支持的。按市場定律,一個商品價格貴了,銷售量就減少了;如果價格便宜了,銷售量就上去了。但是它有三個假設前提:一是消費者收入不變的情況下;二是消費者偏好不變的情況下;三是消費者消費行為不變的情況下。市場定律是無法改變的,但我們可以改變這三個前提。
第一個前提,世界經濟在發展,特別是中國經濟的高速持續發展,消費者的收入增加了,為文化普洱的構建奠定了經濟基礎。其他兩個前提,我們可以用文化普洱的理念來改變它。為此我們采取了多個措施:一是召開首屆云南省國際研討會;二是從港臺和國外把老茶收回來,我們只是想向世界宣布:普洱茶值錢的時代到來了;第三我們還把云南茶業協會、茶葉商會、普洱茶協會三大行業協會進行整合,形成由省農業廳統一作為主管部門;第四我們還用馬幫把普洱茶送到北京;第五我們進行了百年貢茶回歸故里的活動,把故宮1895年的人頭貢茶、餅茶、茶膏請回普洱;第六將思茅市更名為普洱市;第七我們創辦了《普洱》雜志,組織出版了大量的普洱文化方面的書籍,等等。通過一系列文化活動讓人們認識了普洱茶。
我們用文化普洱的理念推廣和加深了消費者對普洱茶的認識,從而改變了他們的消費行為。經過調研,2003年的時候,云南省除了藏區以外每天在喝普洱茶的不足2000人,而現在有450萬人在喝普洱茶,也就是說在云南4500萬人中每10個人中就有1個人每天在喝普洱茶。2004年的時候青島基本見不到普洱茶,而到了2007年,僅云南的“蘭茶坊”普洱茶連鎖店在膠東半島上就有20多家。今天可以自豪地說,中國縣城以上的城市無一不在銷售普洱茶。于是2006年“普洱茶”被cctv稱為三個最熱門的詞匯之一“房奴、基金、普洱茶”。而當2007年下半年普洱茶市場下跌的時候,出現了一片質疑聲,當時的普洱江湖一片混亂、硝煙彌漫。但我們一直在冷靜思考,認為至少這些質疑聲給我們發出了三個信息:第一,普洱茶被世人廣泛關注了;第二,普洱茶被世人期待了,人們開始呼喚一種安全、便捷的,適合人類未來品飲健康的普洱茶出來;第三,它向投資者發出了強烈的信息,普洱茶值得投資,前景廣闊。于是柏聯集團、龍潤集團、瀾滄江啤酒集團、富邦科技等進入了普洱茶產業,特別是天津天士力醫藥集團——中國中藥現代化的領軍企業也進入到了普洱茶產業。
在文化普洱階段,云南的茶產值從2003年的20多個億發展到2007年的201億。
在文化普洱時代,我們完成了世人對普洱茶的認知。告訴全世界:普洱茶來了!
3.科學普洱(2008年——2020年左右)
科學普洱是用科學的理念、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手段、科學的方法去推動普洱茶產業的發展。將傳統概念的普洱茶,經過科學、系統的研究和開發,使其功效進一步明確、工藝進一步改進、產業進一步升級,這是蘊含著科學內涵和科學精神的普洱茶高層次發展階段。
我們將2008年定為“科學普洱元年”,因為這一年云南普洱茶標準升級為國家標準、國家普洱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落戶普洱市;很多研究院校、醫療機構對普洱茶的研究進入了系統、科學的階段,一系列舉措在這一年都相應見了成效,國內外的研究報告成果這一年紛紛涌來,《走進茶樹王國》這樣具有學術性、科學性的著作已發行,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普洱茶產業、產地、產品》的系列報告已基本成形;在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和普洱市委、市政府的強力支持下,盛軍博士組織了國內外一批專家開始對茶的功效進行系統研究。凡此種種,說明對普洱茶的研究已超越感性,進入理性,越過文化層面,進入科學領域。雖然如此,文化普洱并沒有退場,只是由主角變成了配角,燈光已聚焦在科學普洱上,至此科學普洱隆重閃亮登場。其內涵是使普洱茶達到六化,即:數字化、標準化、功效化、品牌化、規?;?、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