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陸羽為什么能寫出茶經?
發布時間:2024-03-13 點擊:331
陸羽泡茶,愛茶,懂茶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可是陸羽為什么會寫出茶經,就很少有人知曉了,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科普文章,陸羽為什么能寫出茶經。
一、陸羽的簡歷
陸羽,大約公元733年,生于竟陵,今湖北天門。陸羽嗜茶,精于茶道、工于詩詞,善于書法,以他的人品和豐富的茶學知識名震朝野,朝廷曾先后兩次詔拜陸羽為“太子文學”和“太常寺太祝”。
陸羽3歲的時候被龍蓋寺主持智積收養,開始了寺院的生活。習誦佛經,煮茶都是從此時開始接觸的。
智積禪師以《易經》自筮(shi),占得“漸”卦,卦辭曰:“鴻鵠于陸。其余可用為儀。”于是,按卦辭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以“鴻漸”為字。“鴻鵠于陸。其余可用為儀。”的意思是:鴻雁漸進到大陸,羽毛可用在禮儀中,吉祥。
陸羽于12歲離開寺院做了伶人,雖然相貌丑陋且有口吃,但陸羽憑借聰穎幽默,得到竟陵太守李齊物賞識,并介紹陸羽去火門山鄒夫子處讀書,真正開始學子生涯。讀書之余,陸羽經常去采摘生茶,為鄒夫子煮茗。
五年后,也就是公元751年,陸羽作別鄒夫子,結識禮部郎中崔國輔,成為“忘年之交”。
公元754年,為了廣泛的汲取茶學知識,陸羽離開竟陵,考察茶事。北上義陽郡(河南信陽)考察當地的茶區。755年,出游巴山峽川。發現了兩人合抱的大茶樹。陜州的蝦蟆口,品嘗其水。隨后連續踏訪八州。757年,煎茶品澤。至廬山,品玉簾泉、匡廬茶。到洪州,考察西山的白露名茶。
結識唐代有名的詩僧皎然。在唐詩三百首中,皎然為陸羽寫的《尋陸鴻漸不遇》這首詩也被入選其中。
尋陸鴻漸不遇
【作者】皎然【朝代】唐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公元760年,27歲的陸羽,開始閉門著《茶經》。
公元763年,到杭州考察茶事,對天竺、靈隱兩寺所產茶作述評。至杭州徑山、雙溪一代汲泉品茶。
公元780年,《茶經》刻印成書,面世。
陸羽逝世于公元804年,時年71歲,葬于浙江湖州杼山。
二、陸羽為什么寫茶經?
《茶經》的寫作過程前后經歷了近三十年。期間陸羽經過初學茶啟蒙,品泉問茶,出游考察,潛心著書,補充豐富成書等幾個階段。
陸羽能寫出《茶經》,除了本身陸羽嗜茶之外,還有一個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個人就是杼山妙喜寺詩僧皎然和尚。
皎然比陸羽年長幾十歲,同樣有著豐富的茶學知識。
在皎然的教導下,陸羽開始深入茶山,研究茶葉的栽培,管理,采制等茶事,《顧渚山記》就是考察后的記錄。
陸羽在杼山妙喜寺閉門著《茶經》,并多次對《茶經》進行修改補充,使之逐漸完善。為了讓陸羽能有個好的寫作環境,皎然還在768年建造了苕溪草堂。可以說,皎然也為陸羽的《茶經》注入了諸多的心血。
由于陸羽的誠信人品以及對佛學、詩詞、書法的造詣,特別是淵博的茶學知識和高超的烹茶技藝,為他在各界贏得了較高的聲望,《茶經》完成后,社會名流爭相傳抄,廣受好評,使得陸羽的聲譽日盛。
一器成名只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除了這句名句之外,全唐詩中有一首歌是陸羽所做,不妨我們從這首歌中,體會陸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