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道馬幫來,昌寧古茶走夷方
發布時間:2024-03-12 點擊:116
“送郎送到橄欖坡,郎摘橄欖妹端著,吃個橄欖喝口水,橄欖回味想起哥。送郎送到茶花山,摘朵茶花賽檳榔,檳榔沒有茶花紅,茶花沒有桂花香。”這一首歌,流傳在昌寧,說的是昌寧茶馬古道上的故事。
千年的古道載著千年的悲歡離合。千年來,多少懷著滿腔希望的漢子,到夷方地之后才發現夷方并不是他們想象中的福地,他們付出了艱辛,貼上了借來的盤纏,最后卻只能郁郁寡歡而回;有的甚至走上了不歸之路,客死他鄉。只有極少數人的付出得到了相應的回報,圓了走夷方漢子們的夢想。
遙想當年,一隊隊馬幫從這里經過,走出了一條“走夷方路”。有了這條路,就有了從遠方馱來的商品,這兒就成了集市和驛站,也就有了熱鬧的右甸老街子。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的游記中記載,1639年農歷八月初,他游經昌寧時,入駐的是一個葛姓江西人開的客棧,并記載:“初四日早霧而晴,是日為本甸街子,余往來稠人中……”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早在那個時代,現在的昌寧縣城所在地右甸就有一個繁榮的集市,而這繁榮的背后,茶葉則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徐霞客在其游記中感慨:“城不大而頗高,乃邊疆之雄也”。因為他在右甸城的集市中,看到了商鋪林立著,草紙、茶葉、皮貨、鹽和紅糖以及布料等各種商品琳瑯滿目。
“走夷方路”只是昌寧古道中的一條。當年,穿過右甸古城的古道很多,其中有兩條尤為重要:第一條道由西北向東南方向前行,其中向西北可達永昌(今保山),向東南可達順寧(今鳳慶);第二條道由東北向西南方向前行,這條道東出瀾滄江后奔向了洱海邊的南詔大理國,向西南則是“走夷方”,經今天的永德、鎮康境內直達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