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誕生
發布時間:2025-04-18 點擊:6
1. 茶是采摘茶樹的「嫩芽」與「新葉」制造成的,老葉子沒有用。這些嫩芽或新葉就是制茶的原料,被稱為「茶青」。
2. 為什么要強調「嫩芽」與「新葉」呢?因為成針狀的「嫩芽」比張開成片狀的「新葉」要嬌嫩得多。前者制成的茶比較細致,比較女性化,后者制成的茶比較粗獷,比較男性化。
3. 我們怎么知道哪種茶是「男性化」,哪種茶是「女性化」?
嫩采的茶青都帶有「芽尖」,芽尖會附有絨毛,制成茶后會有「白毫」顯現;采成熟后葉子制成的茶就沒有「白毫」。如果從浸泡過的茶葉看,更是一目了然。
4.帶有芽尖的茶稱為「芽茶類」,茶性較細膩;不帶芽尖的茶稱為「葉茶類」,茶性較粗獷。
5.前面所說的「嫩芽」與「新葉」,是先采「嫩芽」制成「芽茶」,剩下的「新葉」再制成葉茶嗎?
不是的,是讓茶枝長熟,等頂端不再繼續冒芽,這時采頂端的二三片新葉制造成的茶就是葉茶;成長期間,頂端隨時有芽出現,采下芽尖,或連帶二三片葉子,制成的茶就是「芽茶」。
6.芽茶都是由芽尖制成,葉茶都是由開面后的新葉制成嗎?
不是的,芽茶是以嫩芽為主的茶青制成,一般會帶一二片新葉,即所謂之「一心一葉」,或「一心二葉」,全都是芽尖當然更好。葉茶是以剛開面的二三片成熟葉為主,若少部分尚帶有芽尖是被允許的。
7.茶青采下后,首先要讓其「發酵」,這樣茶的顏色、香氣、滋味才會形成。茶的發酵只是放在空氣中任其「氧化」,并不需要填加任何物質。
8.茶青發酵前必須先「萎凋」,就是讓茶青消失一部分水分。因為茶青如果很新鮮,空氣中的氧無法進入葉細胞中產生「氧化」。
9.消失一部分水分還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放在室外的所謂「日光萎凋」,一個是放在室內的所謂「室內萎凋」。
10.讓陽光曬一下,可以使制成的茶在香味上顯得比較「高頻」,像個性「外向」的孩子(如烏龍茶類);如果只有「室內萎凋」,那茶的香味就會顯得比較「低頻」,像個性「內向」的孩子(如綠茶、紅茶)。
11.「日光萎凋」只能曬一下子,如十或二十分鐘,等葉子變軟后,就要搬到室內繼續室內萎凋,把茶青曬干了,就無法進行氧化作用,即使只有小部分曬過了頭,也是失敗的作法,稱為「失水」,成茶會有「味薄」的缺點。
12.茶青搬到室內繼續從事「室內萎凋」后,先要「靜置」,讓水分補充至葉緣部分,然后「攪拌」(也稱浪青),促使水分繼續從葉緣的水孔與葉底的氣孔發散。從此靜置與攪拌交互進行,直到葉子的每一部分細胞都消失所需的水份。攪拌一次次從輕到重,后半段的攪拌還藉葉子的相互摩擦促進發酵的進行。
前幾次的攪拌如果太用力,會使葉尖、葉緣已達可氧化程度的地方先行發酵,妨礙中間水分的蒸發,這種缺失稱為「積水」,成茶容易苦澀,且帶青味。
13.發酵在制茶上有三大功用:第一是發酵會讓茶青變紅,發酵越重,顏色越紅。這種現象在茶干的外觀與泡出的湯色都是一樣,所以喝茶時,只要看茶湯的顏色,偏綠者,就是發酵輕,偏紅者,就是發酵重。
14.發酵的第二個效用是香氣的改變:不發酵的茶,其香型是屬于「菜香」,如青茶一把,熱水燙過的香;輕發酵的茶,會從菜香轉化成「花香」;重發酵的茶再轉化成水果成熟以后的香,俗稱「熟果香」;全發酵的茶則變成「糖香」。
15.茶湯的顏色與香氣是同步變化的,菜香的茶是接近綠色,花香的茶會變成金黃色,果香的茶則變成橘紅色,糖香的茶就變成紅色了。
16.發酵的第三個效用是滋味的改變:發酵愈少,制成的茶愈接近自然的風味;發酵愈多,愈接近人工的味道。所以紅茶常被拿來調味,綠茶較少這樣做,就是這個道理。
17.茶青發酵到我們需要的程度,要以「殺青」停止發酵,所謂殺青,就是利用高溫,殺死葉細胞,停止發酵的進行。
18.殺青有三種方法,一是用炒的方式,稱為「炒青」,二是用蒸的方式,稱為「蒸青」,三是用烘的方式,稱為「烘青」。
19.因為發酵的輕重,茶被分為「不發酵茶」、「半發酵茶」與「全發酵茶」三大類,不發酵茶如一般熟知的綠茶,半發酵茶就是一般所說的烏龍茶,全發酵茶就是紅茶。
20.殺青過的茶青,要經過「揉捻」,把葉細胞揉破,并揉成卷曲的樣子。因為不揉破葉細胞,茶的成分不容易沖泡出來;不揉成卷曲的樣子,茶葉一片片的,不容易保存。
21.揉捻的輕重也塑造了茶不同的風味,輕輕一揉便罷的茶,茶性顯得比較年輕活潑,重揉的茶,茶性會變得比較老成持重。所謂「重揉」就是揉捻的時間長,而且施以比較重的壓力與較高的溫度。
22.重揉捻的一個方法稱為「包布揉」,將初揉過的茶青用布包起來再揉,一面揉一面縮緊袋子,甚至于一面揉,一面烘焙,這樣制成的茶就像歷經風霜的長者一樣,喝來茶性一定顯得「老練」。您聽過「鐵觀音」茶嗎?就是經過這樣歷練出來的。
23.揉捻過的茶,最后經過干燥,就是可以收藏泡飲的成品茶了。白天采茶青,輕發酵的茶要到晚上九時左右才可制成,重發酵的茶要工作到快天亮。制茶中間不能休息的,茶葉一離開母樹,發酵等化學變化隨即進行,必須一路掌控才能制好這批茶。
24.以上所談到的制茶過程,從萎凋、發酵、殺青、揉捻、到干燥,是制茶上會遇到的全部工序,但如果所制造的為不發酵茶,那就把萎凋與發酵省略掉,如果是全發酵茶,可在發酵之前先進行揉捻,加速發酵。
25.不發酵茶類中最常聽到的就是綠茶,因殺青方法的不同又分為炒青綠茶(如中國有名的龍井、碧螺春)、與蒸青綠茶(如日本有名的玉露、煎茶)。
26.不發酵茶中有一種稱為「黃茶」的(如中國有名的君山銀針、霍山黃芽),制造過程中有一道「悶黃」的手續,因此喝來就不像綠茶那么生冷,湯色也不像綠茶那么綠而變得偏黃。
27.不發酵茶中還有一種稱為「黑茶」的(如中國有名的普洱茶),那是在殺青、揉捻后進行「渥堆」,利用溫、濕與微生物進行與上述純屬氧化作用不同的「發酵」,成茶的外觀色澤變黑,但湯色卻是深紅。此種殺青后的發酵被稱為「后發酵」,這種茶也被稱為「后發酵茶」。
28.半發酵茶中發酵最輕的一種稱為「白茶」(如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等),制造時讓茶青進行高度萎凋,但減少攪拌與揉捻,以達輕發酵的目的。此類茶兼具重萎凋茶與輕發酵茶的風味。
29.半發酵茶的主體是被稱為「青茶」的這一群,包括輕發酵的清茶(或稱包種茶)、凍頂,中發酵的鐵觀音、水仙、佛手,重發酵的白毫烏龍。這類茶是中國南部的特色茶。
30.全發酵茶就是紅茶,講求外形條索者稱為「工夫紅茶」;揉捻時就行切碎,以利成茶后自動機器包裝成小袋茶的就稱為「碎形紅茶」。
31.茶的分類,最常用的是依發酵的輕重及成茶色澤而作的這一種:
a.不發酵茶(或統稱綠茶):1.綠茶2.黃茶3.黑茶
b.半發酵茶(或統稱烏龍茶):4.白茶5.青茶
c.全發酵茶(或直稱紅茶):6.紅茶
32.茶青經過萎凋、發酵、殺青、揉捻、干燥等過程,制成的茶稱為「初制茶」或「毛茶」,必須經過「精制」以后才算完全的成品。精制的目的除使成品外觀美麗外,最重要的是使成茶的品質穩定。
33.精制包括「篩分」,將茶「篩分」成大小不同的等堆;「剪切」,太大的切小;「拔梗」,將茶枝挑出;「整形」,使外形更符合要求;「覆火」,再次干燥;「風選」,用風把細末、粗片、雜物吹離。
34.初次干燥制成的茶,茶性未能穩定,必須經過一段時間(如十天左右)的存放,并利用這段時間從事「精制」,讓茶葉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即所謂的回潮),隨后再次覆火,茶性才會穩定下來,所以說精制不只是美容而已。
35.茶已制成,但為使其多樣化,可以從事些「加工」。先說「熏花」:如果您想讓制成的茶多一份其它的香氣,如茉莉花香,那就采些新鮮的茉莉花與制成的茶拌在一起,茶很會吸收別的氣味,經過八小時左右,就會吸足花的香,而成茉莉花茶,但同時也受了潮,所以要再覆火一次。熏花只是將花與茶拌在一起,無需加溫。
36.熏制過的花要不要拿掉呢?這要看這時的花箔還有沒有滋味上的效用,有,留著與茶一起沖泡,沒有,可以挑出丟掉。一般茉莉花都挑掉,留一些是作為點綴用,桂花則不篩掉,留著與茶一起沖泡更有味道。
37.只要喜歡的花都可以拿來制成花茶,但要注意選配的花與茶是否「門當戶對」。茉莉較年輕活潑,所以通常都與輕揉捻的「清茶」相配;桂花較具成熟美,所以常與中揉捻的「凍頂」、重揉捻的「鐵觀音」相許。
38.制成的茶如果想讓它有股「火香」,那就拿來從事「烘焙」,這是加工的第二種類型,就像烤面包一樣地用「高溫」來烘烤,焙得愈重,我們就說它愈「熟」,否則就說它「生」。所謂焙得重,是指焙的時間長或溫度高,或兩者兼具。
39.怎么知道茶的「焙火」是「熟」還是「生」呢?這可以從茶干與茶湯顏色的「亮度」得知。焙火愈重,顏色愈暗,焙火愈輕,顏色愈亮。我們前面也曾說過:發酵愈重,顏色愈紅,現在說的是「焙火」,焙火愈重,顏色愈深。所以看一杯茶的紅綠程度可以知其發酵,看一杯茶的明暗程度可以知其焙火。
40.焙火重的茶,喝來感覺比較溫暖;焙火輕的茶,喝來感覺比較生冷,所以如果您覺得自己的身體最近比較「寒」,那就喝比較「熟」的茶;如果覺得比較「燥」,就喝比較「生」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