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頓茶膏博物館于昆明綻放
發布時間:2025-04-16 點擊:7
5·18世界博物館日,在昆明康樂茶文化城,中國首家茶膏博物館——蒙頓茶膏博物館,帶著百年茶膏文化史,攜著深厚的茶膏文化底蘊,于昆明盛大綻放。自即日起,蒙頓茶膏博物館將免費向公眾開放,開放日不低于240天。
茶膏始于南唐,成于宋,興于清,盛于當代,經過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悠久的歷史使茶膏文化史不斷積淀,直到當代蒙頓對茶膏的復活和創新,這其間包含了多少仁人志士對茶膏的不懈追求和探索,茶膏自身又包含了多少的進化和創新,茶膏文化,值得回味。茶膏是中國古人發明的世界第一款“速溶茶”,也是中國古老而龐大的茶產業中的一朵奇葩。
從破譯清宮普洱茶膏的“壓榨制膏”工藝到蒙頓創牌,并研發出四塊世界上發酵度提純度最高的普洱茶膏——蒙頓“普洱茶母”,蒙頓十年,一路走來,不斷輝煌。在企業之間全方位競爭的時代,在企業追求盈利和價值的時代,創新和發展固然重要,但對于優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同樣重要。蒙頓建立了中國首家茶膏博物館,收藏中國古今的茶膏歷史,展現百年中國茶膏的演變,不僅是為民族更是為世界茶膏做出了貢獻。
蒙頓茶膏博物館的格局非常獨特,它是由序廳、歷史廳、原料廳和金瓜墻等部分組成。200余件茶膏藏品在不同的廳柜里各顯特色,不斷引人入勝。在展示茶膏歷史和茶文化內涵上,蒙頓構思奇妙,不僅有圖文解釋更有蒙頓工作人員的解說,比如宋代的“榨茶”,一般人不容易理解,但在博物館除了配有圖文形象的闡釋,講到此處的時候工作人員也是語速變慢,解析更加清楚。除了此類直觀的傳達,亦有茶膏歷史和文化潛在的傳遞和交流。比如燈光的構建,有些茶膏四周一片亮光圍繞,似乎在講述著昔日的光榮歲月,有些茶膏旁邊泛著微弱的光暈,似乎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還有些茶膏是燈光點綴,頗具視覺享受。這一切好像是獨具天然,卻又有著戲劇舞臺燈光藝術。
博物館在展示茶膏歷史的一大顯著特點是歷史人物的加盟。比如唐朝茶圣陸羽,這是一個茶界不得不提的響當當的人物,著有《茶經》一書,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做出了卓越貢獻。有宋徽宗趙佶,著有《大觀茶論》,還有乾隆、羅養儒、趙學敏和魯迅等等。這些人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寒門儒生,亦或是仁人志士,更甚是鄉村野夫,在博物館,他們齊聚一堂,地位平等,從這一刻隨著蒙頓茶膏博物館的成立,他們跨越時空成為茶友,賞茶,品茶。想必當今蒙頓茶膏更會讓他們一驚。
對茶膏工藝,博物館不僅圖文解釋了其改進和發展,同時也詳細說明了之前茶膏設備的簡陋和做工的粗糙,以及此法制茶的弊端。比如大鍋熬制茶膏最初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鍋熬制方法,初創的另一種制作茶膏的工藝。這種方法顯然是借鑒唐宋制作餅茶工藝,但只是將“蒸”干脆改成了“煮”。從科學角度講這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是茶葉在反復高溫的熬制中,其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續的轉化缺乏“動能”,只能向霉變轉化,不可能長期存放;二是茶葉在高溫的狀態下,大量營養物質會隨水蒸氣一并揮發,這必然會造成茶膏內某種物質的缺失”。直到現在,很多人也誤認為普洱茶膏就是大鍋熬制而成。實質上,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工藝對現代人造成了誤導。當代,茶膏作為新興品類,在全球來說都是中國獨有的根本性創新,蒙頓茶膏的制作工藝被業內稱為“低溫萃取、低溫干燥”,為蒙頓獨創,是目前最先進的茶膏制作工藝。
2005年,蒙頓創牌,并研發出四塊世界上發酵度提純度最高的普洱茶膏——蒙頓“普洱茶母”,分別以“元、亨、利、貞”命名;而在2006年,蒙頓“元”字號普洱茶母被云南省博物館永久收藏,成為該館唯一的一塊茶膏藏品,此塊‘普洱茶母’的主題便是‘來自云南,回饋云南’,代表著蒙頓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回饋社會。2011年,“康熙御筆福字茶膏”被北京恭王府博物館選為館藏珍品。蒙頓的價值觀:“專注”、“創新”、“感恩”。或許正應了蒙頓的價值觀——感恩,蒙頓成立了茶膏博物館,防止傳統茶膏文化的流失。當然單單說“感恩”的確牽強附會,繼承和發揚優秀的茶膏文化才是蒙頓人的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這不僅僅具有教育意義,更是對茶膏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昆明這座擁有著一百多個博物館的城市,蒙頓茶膏博物館是唯一的一個茶膏博物館,不僅體現了其稀有價值,更是體現了其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