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提梁壺歷史文化介紹
發(fā)布時間:2025-04-07 點擊:9
明嘉靖提梁壺是明代紫砂質的飲茶器具,該提梁壺是1965年南京市博物館在南京中華門外馬家山一位名叫吳經(jīng)的明代司禮太監(jiān)的墓中發(fā)現(xiàn)的。根據(jù)與之一起出土的磚刻墓志銘可以推測出,吳經(jīng)安葬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也就是說這把提粱壺應該制造于嘉靖,十二年之前,與供春壺是同時代的作品,但其作者至今尚未考證。
吳氏墓中的提梁壺是迄今為止唯一有絕對年代可考證的早期紫砂壺。該提梁壺通高17.7厘米,口徑7厘米,周正,赤腹渾圓,接近底部時略有收斂。壺頂上的提梁彎成拱形,帶兩個倭墮,提梁后部有一個拴繩系蓋的小系。扁平的壺蓋上面有一個葫蘆形的蓋鈕。蓋內用一個凸起的“十”字代替常見的子母口。流根部的壺腹上貼有四瓣柿蒂紋,內為單孔。泥色肝紅,質地較糙。壺面粘有一些淺土色的東西。由明代天啟年間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所說,紫砂壺燒制初期,并非單裝匣缽燒制,因此“不免粘缸壇釉淚”,這也就解釋了壺面粘有缸壇飛釉的原因。雖然此提粱壺色澤、文飾等都沒有后來的紫砂壺講究、精妙,但對早期壺的制作、燒造的研究,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該提粱壺現(xiàn)珍藏于南京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