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壺器具:老法師大跌眼鏡
發布時間:2025-04-01 點擊:14
宜興紫砂壺器具,老法師大跌眼鏡前不久,廣東某海關截獲一大批闖關出境的明清時期官窯瓷器。為確定這批走私文物的真偽和價值,海關方面請來六位文物專家掌眼。老法師們細察之下,一致認定這批明清瓷器是國內罕見的珍品,其中還有國家一級文物。國家文物局早有明文規定:清代乾隆六十年前的陶瓷精品不準出境流通。海關方面順藤摸瓜趕到景德鎮賣主家中,團團圍住。那個人得知來意后不慌不忙地從床底下拖出一只大浴盆,里面裝滿了清三代官窯器。哪里來的?回話底氣十足:本人仿著玩玩,犯什么法了?老法師大跌眼鏡,驚呼:“看不懂,看不懂!”和宜興紫砂壺在社會上發生的“紫砂門”有得一拼。
景德鎮,中國的瓷都,傲視天下千百年,但同時也是中國古瓷贗品的最大產銷地。只不過現在從這個地方出來的贗品,數量之多,品種之豐,技術之精,手段之高,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近年來,還有不少贗品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國際性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上,成交價越高,對新仿作偽者的刺激也越大。但收藏家們對此的警惕性也高了,在拍賣會預展或拍賣圖錄上,不少官窯器就先露出了蛛絲馬腳。所以有些拍賣公司干脆對有些不能確定的拍賣品標得含糊些,比如只說“乾隆款”而不說定是乾隆年制。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天的破綻,就是明天攻關的目標。
有一次,一個臺灣商人帶著一個景德鎮的工匠走進上海某文物商店,看了半天,指著櫥窗里一個康熙五彩蓋壇說:這個你能不能做?工匠端詳片刻后作出肯定回答,于是那個商人就高價買下這件官窯器。不久,在一個拍賣會上,這件東西出現了,因為來龍去脈清楚,幾個回合就被海外收藏家競購獲得。但過了一年,同樣的康熙五彩蓋壇又出現在北方的拍賣會上,物主是“一個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藏家”,價錢不算高,又被拍走。可是到了這年的秋季拍賣會上,這件東西又如幽靈般地在香港出現了,這下圈內人士懷疑了,刨根究底,原來是那個臺灣商人高價收買了工匠,讓他照著文物商店里買來的那件康熙官窯仿了10件,隔三岔五地流到市場上去牟利。后來一些文物販子更加爽氣,拿著故宮博物院的或拍賣會的圖錄叫匠人依樣畫葫蘆,照樣在市場里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