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中高氯酸鹽的危害
發布時間:2025-03-27 點擊:22
現在正是新茶陸續上市的時節。前不久,一則中國出口歐洲茶葉中檢出高含量高氯酸鹽,歐盟準備制訂嚴苛標準來限制中國含高氯酸鹽茶葉進口的報道引發人們的關注。
4月8日,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安全中心表示已對此事作出跟進,并從市面抽取30個進口茶葉樣本檢測其高氯酸鹽含量,樣本包括碧螺春、烏龍、壽眉、鐵觀音、六安茶、水仙、龍井、普洱、茉莉花、牡丹王、綠茶等,全部樣本通過檢測。中心去年抽取超過180個茶葉樣本作化學檢測(如除害劑、染色料、金屬雜質等檢測),除其中一個茉莉花茶樣本含有三唑磷外,其余結果合格。
茶葉為何會有高氯酸鹽
高氯酸鹽是什么?茶葉為何會有高氯酸鹽?
高氯酸鹽在正常的環境條件下可存在數十年,是一種持久的化學污染物,分為自然生成和人類合成兩種來源。高氯酸鹽的污染主要來源于人類的大量生產和使用。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人們將高氯酸鹽應用于火箭與導彈的固體推進劑、航天器材、軍火、煙花爆竹、爆破劑等生產領域;還可以用于紡織物固定劑、電鍍、橡膠制品、染料、涂料、冶煉、機動車安全氣囊和鎂電池等產品的生產過程。高氯酸鹽易溶于水,可污染地下水、地表水及飲用水水源,也可經過土壤和水被植物所吸收并進一步富集。
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環境保護署在多地的飲用水中發現了高氯酸鹽。1997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某飲用水源中檢測到濃度高達260μg/l(微克/升)的高氯酸根,此后,在內華達州、猶他州和德克薩斯州等多處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都檢測到了高氯酸鹽的存在。在美國,幾乎所有監測點的西紅柿、菠菜、萵苣、胡蘿卜以及海產品中均檢測到了高氯酸鹽。因此,在高氯酸鹽污染的總體背景條件下,茶葉很難獨善其身。
我國對高氯酸鹽污染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系統的研究數據。有研究者曾采集9個飲用水廠的原水和出廠水樣品,發現其中有6個水廠的原水和出廠水都含有高氯酸鹽,原水的平均濃度為0.8-13.6μg/l,出廠水的平均濃度為0.5-2.4μg/l。還有人檢測出,春節后因煙花爆竹的集中燃放,導致雪水樣品中高氯酸鹽的濃度高達85.99μg/l。由于相關的毒理學實驗結果的差異,在飲用水中高氯酸鹽最高濃度值這一問題上還存在很多爭議,多數國家沒有制定相關的衛生標準,美國環境保護署只是建議飲用水中高氯酸鹽的最大允許濃度為1μg/l。
高氯酸鹽影響甲狀腺
有毒理學研究報道,高氯酸鹽對雄性小鼠的半數致死量為3155mg/kg(毫克/千克),其急性毒性屬于低毒類物質,不會引起基因點突變。
高氯酸鹽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集中在甲狀腺功能方面。高氯酸鹽分子與碘分子的結構非常相似,可以妨礙甲狀腺對碘的吸收,進而導致甲狀腺激素t3和t4的合成量減少。美國有研究報道,在高氯酸鹽集中排放的地區,嬰兒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不足的患病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3倍。甲狀腺激素顯著減少可對兒童的生長發育產生不良的影響,特別是對胎兒和嬰兒的大腦發育有負面影響。高氯酸鹽對健康危害還涉及神經系統毒性、生長發育毒性、生殖毒性等方面。
不過也不用太緊張。由于動物實驗的高氯酸鹽暴露劑量明顯高于人體目前在日常生活環節的高氯酸鹽暴露水平,因此不能簡單地將動物實驗的結果作為人類目前在接觸高氯酸鹽時所面臨的健康風險。例如2000年,美國研究人員在受高氯酸銨污染的科羅拉多河地區發現,飲用水受污染城市新生兒的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明顯比飲用水未受污染城市的新生兒高,然而在其他地區開展的類似研究,卻未能發現高氯酸鹽暴露和新生兒的甲狀腺功能有關。
(責編:陳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