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茶|港口茶的制作過程
發布時間:2025-03-21 點擊:29
港口茶
港口茶的名字最先出現在恒春縣志。根據記載,清光緒初年,當時的縣太爺周有基由大陸引進茶種,在恒春東門城外附近山坡種植,其中以港口地區在土壤和氣候上最適合種植,因此叫做「港口茶」。
另外根據港口茶農的傳說,港口茶是由朱姓茶農由大陸引進福建武夷山小葉茶四種,移植在港口地區而得名。
該茶茶菁不經萎凋直接殺菁制茶,并以低溫長時間炒出烏龍的熟茶味,嚴格說來,該茶屬綠茶類及部分發酵的眉茶之間。該茶區是臺灣唯一以實生苗繁殖茶苗的茶區,茶樹主根系發達,雖然品種繁多,但口味與品質倒是蠻一致的。該茶是全臺少見遵古法制茶的特色茶之一,苦澀味較重,風味獨特,產量少但饜品很多。
港口茶的制作過程
采 茶
通常雇請當地婦女摘采。每個人腰間背一茶籠,只采取茶樹上較嫩的三片葉子,就是所謂的「一心二葉」。
曬茶
通常在下午四到六點時,將采摘的茶葉曝曬于日光下。
殺青
將曬好的茶放入殺青機中約時五分鐘,殺青后的茶葉,就傳出香味了。
揉茶、干燥
將殺青好的茶葉以白布包成圓形,再放到揉茶機放入殺青機中揉二十分鐘。接著使用干燥機,將茶葉中的水分烘干,使茶葉成為半成品。
解塊
被揉成圓形的茶團,先用手剝開,再放入解塊機分解,解塊好的茶,通常用速包揉茶機再揉過。
烘干
利用電烘機將茶葉烘干到一定的程度,烘干機出來的茶葉便是成品了。
封罐
最后使用封罐機將茶葉按不同的份量包裝,就可以銷售給顧客了。
以往港口茶因產量少,自產自銷,茶葉的制作大多以手工為主。而近幾年來,港口茶聲名漸大,加上農會配合農林廳推廣栽種改良的茶葉品種。因此,港口地區制茶都改以機器制造,除內銷,并外銷日本,往往有供不應求的趨勢,風評很好
以下由愛茶網收集整理,來源于網絡:港口茶的特色
港口茶由于歷史悠久,以及特殊的生長環境,有多項特色:
1.在地理分布上是本省最南端的茶區。
2.播種之方法是傳統的直播法即用種子播種,而不同于北部及中部的鴨條法。因本地區雨量不平均,尤其冬季少有豐沛雨量而無法使用壓條法。
3.茶葉小而厚,有別于改良的葉大而薄,又因為于海岸、茶味特別濃烈,沖泡5--6次后,茶味依然香醇。
4.采茶季節一年四季,每年二月開始采春茶,五月采夏茶,雨季來臨時采秋茶,九月底采冬茶。其間,本省中北部地區較無法采到夏秋茶。
由于港口茶名聞暇爾,堪稱茶中圣品,所以名作詞家陳戀及音樂家曾次朗兩位老師,特地合寫了一首『港口茶』歌,來歌頌港口茶,謹錄于下,希望大家喝茶之余,高歌一曲,蠻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