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公道”自在
發布時間:2025-03-17 點擊:19
公道杯又稱分茶器、茶海或茶盅,是用來分茶的器具。泡茶時,如果直接將茶湯倒入每人的杯子中,就會出現前面的茶水淡,后面的茶水濃的現象。而有了公道杯,就可以先將茶水倒入公道杯中,然后再分給每個飲茶人,以保持每杯茶的濃度、口味均勻,也體現出一種平等。
公道,出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這天下是大家的,公平、客觀、合理,尊重事物本來的面目是最基本的法則。這樣的思想不僅在文學、戲劇當中,還體現在生活日常的器物里。公道杯,源于我國古代一種特制盛酒用的器物。它利用物理學的虹吸原理,在容器內部裝一根空心瓷管,管的一端連通杯底的小孔,另一段連接龍頭的口部。當向杯內注的水低于瓷管上口,水就不會漏出,但當水位超過瓷管上口,水便通過杯底的漏水孔流走。特殊的造法,使得盛酒時只可淺平,不能過滿,否則杯中的酒會全部漏掉,一滴不剩。公道杯有“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的含義,也符合《易經》中“謙受益,滿招損”的中國哲學思想。茶道用的公道杯大約興于上世紀70年代,隨著茶人的使用和喜愛,公道杯成為了茶席上必不可少的茶具之一,也稱茶盅、勻杯。
茶的沖泡時間非常講究,茶湯在壺中停留的時間不同,茶湯的口感也會大大的不同。因此大多數茶葉的泡飲過程中,都需要用上公道杯。公道杯的作用主要在于均衡茶湯,將沖泡好的茶湯注入公道,再平均分至每一杯中,使得每一個人品鑒茶湯時,手中的茶湯都是同樣的滋味。
同時也體現了在茶道中,在同一盞勻杯前,無論是高官顯貴還是布衣百姓,眾生均平等的處世哲學。此外,分茶至杯中時,公道杯也可起到沉淀茶渣、茶末的作用。有的茶葉在沖泡時不宜使用過高的水溫,也可以將煮沸的水先倒入公道杯中片刻,再注入泡茶器,起到降溫之效。
按材質分類,常用的公道杯有瓷器、紫砂、玻璃、陶器等,其中瓷器、陶器和玻璃質地的公道杯最為常見。瓷器公道杯因其便于觀察湯色以及不易吸附味道的優點占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陶器公道杯氣質古樸,是由粘土或陶土經捏制成形后,再經燒制而成。外形主要有弧形與葉形,亦有有柄與無柄之分。
近年來,玻璃材質的公道杯似乎最為流行,原因在于其不但易得,且透明的材質十分便于觀察、欣賞茶水湯色。好茶的每一道出湯,在愛茶之人眼中都是一場美妙的視覺盛宴。公道杯的壺身通常如茶壺一般,卻擁有豐富的出水口樣式,如平口、圓口、v口、高口、三角口、尖口、細口、延長口、壺口、細口、蜂鳥口、柱狀口、鷹嘴等。另外公道杯還有有無茶柄與過濾網之分,不過大多數的公道杯都不設過濾網。
公道杯的容量大小應與茶壺、茶杯相配。一般來說,公道杯應大于茶壺、茶杯,大小合適,一手而握。茶湯在倒入公道杯中時不宜過滿,以免分飲時燙手。評判公道杯的優劣,要看出水時杯口對水流的控制,斷水時的利落程度。好的公道杯該是出水流暢,做到不扭不轉,不急不澀,斷水時得心應手,操控自如,茶湯絲毫不會順杯身下流,灑出杯外,真正做到滴水不漏。
一盞公道杯,不但在其實用,亦給茶中時光更添一份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