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中的茶俗文化
發布時間:2025-03-16 點擊:15
四川位于中國西南腹地,地處長江上游,幅員遼闊,地區差異大,人口眾多,除漢族之外,還有彝、藏、羌、苗、土家等,民俗現象紛繁復雜。“天府之國” 核心的四川盆地,又有悠久的種茶飲茶歷史,是我國栽培茶樹和飲茶最早的地區之一。四川人在其農耕勞動、生產生活、衣食住行、人生禮俗,日常交往的社會活動中,產生、流行了為人們沿習和傳承的民俗茶俗。
四川民俗茶俗現象豐富多樣,生動有趣,四川民間文學中的古蜀神話、各種傳說、故事以及民間歌謠、諺語、《竹枝詞》、方言、歇后語的洋洋大觀,是人民群眾口頭創作并世代流傳的語言藝術結晶。本文僅以四川民間口頭文學文藝流傳的茶俗文化,作一個橫截面的實錄,概述四川民間文學中茶俗文化。
一、文化起源神話——神農吃茶
都江堰(即灌縣)市是四川西路茶的主產區,歷史悠久。在當地民眾中流傳著神農時,人們在樹木里啃野獸肉,弄得肚皮發脹。一天,神農睡在樹腳下,吃了從天上掉下來的水水,肚皮不那么脹了,他伸手捋把葉葉來嚼很澀嘴,卻可消飽脹。從此就有了神農嘗百草得“澀”而解毒的神話。這個反映自然天象的神話,表達了人們對神農的崇拜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現都江堰青城山天師洞還存有唐代石刻神農像,祠祀至今。
二、四川名茶的傳說
自古以來,四川就是我國栽培茶樹最早的地區,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產茶而著稱于世。蒙頂山為蜀郡種茶的發源地,也是我國名茶的發祥地。峨眉山、青城山、鶴鳴山盛產名茶,并與宗教結緣,民間流傳著很多名茶的傳說。
1。“仙茶”的傳說
相傳西漢末年,邑人吳氏理真,在蒙頂山即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樹,“高不盈尺,不生不滅”。采制成茶泡飲能治百病,七株茶被人稱為“仙茶”,后來取名為甘露茶,茶樹歷經一千多年,七株“仙茶”,在蒙頂山現存的漢碑和明清兩代石碑上均有記載。
2.鶴鳴仙茶凝如鶴
地處成都平原西部邊緣的大邑縣,素有“七山一水兩分田”的稱謂,丘陵山地層層茶樹似海浪,棵棵青茶綠如涓滴。
據傳,道家張三豐在鶴鳴教書時,聽人講鶴鳴山的茶唯白鶴停歇過的那棵才是好茶。三豐找到歇過白鶴的茶樹并打上記號,第二天采下樹葉制成茶,抓一點放進碗里,用開水沖泡后,看見茶葉漫漫張開,變成一只一只象在飛的白鶴。突然從茶碗中飛出一只,變成一個童諺鶴發的老頭,飄然不見了。三豐就采這棵茶樹籽,種遍鶴鳴山,制成茶不獻官,卻把茶葉分送給山民,治好了不少人的疑難怪病。后來,老翁度張三豐成了神仙。鶴鳴山茶被朝廷飲定為貢茶。
3。霧中山茶和八功德水的傳說
清朝有位皇帝,三十多歲頭上長出幾根白發,令御醫在一年之內主其白發轉青,不然,要砍頭問罪。御醫用盡藥方,仍不見效。有天晚上,他夢見一個和尚指著西方,比著“八”字。經僧人解夢,是說西方道教圣地西蜀晉原縣開化寺后山上長的茶樹,制出的茶葉能除病益壽,“八”字指山那股八功德泉水。泉水泡霧山茶,皇帝喝了,白發就能轉青。御醫照此辦理,服用后,果然白發轉青。皇帝冊封八功德水為神水,御定霧中山茶為貢茶。宋代詩人陸游在蜀州作官司時品嘗此茶,賦詩一首 “少逢重九豪華,南陌雕鞍擁鈿車。今日蜀中生白發,瓦爐獨式霧中茶”。明代新都學者楊升庵贊此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凈、七不噎、八除病的特點,因此為名。
4。抗貢茶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高僧來峨眉山,把茶籽種在山上,還教山民管理茶樹的方法。從此,峨眉山上就有了茶樹,長得枝繁葉茂,郁郁蔥蔥,茶農摘下茶葉制成香茶,緊結纖秀取名“峨蕊”,扁直形如竹葉取名“竹葉青”,游客們喝了贊不絕口。
一年,康熙游峨眉山,喝好茶,降旨每兩年向皇宮進貢一次。到時百姓們不能采摘,守著茶樹哭泣。一位身穿綠衣姑娘見狀,說她有辦法,將手中白紗巾在茶樹上一繞,茶樹全變成了白枝白葉,縣官司派人采摘制成,康熙一見大怒。不送貢茶時,茶樹又轉青,又制出香茶,康熙聽說,令全部砍光。等砍樹人一走,百姓就給茶樹除草、培土、施肥,第二年長得茂盛青翠,百姓又喝到香茶。年復一年的砍,百姓們年年培育茶樹,一連砍了九年,而且還連根挖,當挖一棵老茶樹時,挖一下,長得高,象一把傘,結滿很多大茶果,縣令叫用刀快砍,茶果象雨點往縣令頭上落,這撥人逃之夭夭,從此再也不敢來砍茶樹,人們就叫那棵老茶樹為“抗貢茶”。
三、青城茶和花茶的故事
這些故事與傳說不同,不一定與歷史事實有什么聯系,情節多屬虛構,時間也不確定,是屬狹義的故事。
1。青城茶的故事
相傳,唐朝時,安祿山叛軍打入京城,唐明皇帶妃子慌忙朝成都逃跑。故事講述楊貴妃被逼處死后,唐明皇在夢中見到他心愛的妃子,在青城山獻茶請他品嘗,皇上見湯色碧綠,芽葉直立,清香撲鼻,茶水不渾不釅,聞到就覺得神清氣爽,喝了周身有活氣,連說好茶!夢醒后,叫隨從找當地最好的茶農,連夜趕制這種茶,皇上封這為青城茶!青城茶早在唐時已是著名的茶葉產地,宋代著名的“味江茶園”就建在青城。
2。花王與茶姑的故事
四川從明代起開始制花茶,成都人喜愛喝茉莉花茶,流傳著一則有關茉莉花茶的故事。相傳,古時龍泉驛東山一帶,從大面鋪到海螺寺遍栽茉莉花。入夏,縱橫幾十里花香不斷。一天,有人看見石經寺附近的茉莉花叢中,走出一個玉一般潔白,冰一般晶麗的一王子,被稱為“人間第一香”的花中王子。
龍泉山的云霧山中,生長著茂密的茶樹,每到夜晚,林中便走出一群茶姑,嘻嘻哈哈邊走邊笑,手拉著手結伴追趕茉莉花王。攆上后,王子熱情歡迎茶姑,在她們的青絲的鬢發邊插滿芳香的花蕾,久香不斷。后人詠嘆:“茶情偏與夜相投,心事鬢邊羞。薰醒半涼夢,能消幾個開頭?風輪浸卷,冰壺低架,香霧颼颼,更著月華相惱,木樨淡了中秋”。成都人愛飲茉莉花茶,大概和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不無關系。
四、民間茶俗歌謠
民間茶俗歌謠為人們在茶事活動中對生產生活的直接感受,其形式簡短,通俗易唱,喻意頗為深刻,內容有農作歌,佛句歌、儀式喪禮歌、生活歌、情歌等。四川民間茶俗歌謠十分豐富,具有巴蜀文化的特色。
1。農作耕耘的薅秧茶歌
《送茶歌》:“大田栽秧排對排,望見幺姑送茶來。只要幺姑心腸好,二天送你大花鞋”。“青青桑葉采一籃,竹心蘆根配齊全。還有大娘心一片,熬成香茶送下田”。《薅秧歌》:“太陽斜掛照胸懷,主家幺姑送茶來。又送茶來以又送酒,這些主人哪里有”。四川農村薅秧有送茶送酒送鹽蛋的習俗,農民邊薅邊唱歌是川西壩子 “吼山歌”的重要形式。
2。生活茶俗歌
反映社會底層人生活辛勞的茶俗歌謠有《茶堂館》:“日行千里未出門,雖然為官未管民。白天銀錢包包滿,晚來腰間無半文”。《摻茶師》:“從早忙到晚,兩腿多跑酸。這邊應聲喊,那邊把茶摻。忙得團團轉,掙不到升米錢”。兩首茶俗歌謠唱出了他們艱辛和苦情。在反映家庭情感的茶歌《我要去看我的媽》:“巴山子,葉葉塔,巴心巴肝惦爹娘。圓茶盤,端茶來,方茶盤,端花來。不吃你的茶,不戴你的花,我要去看我的媽。”
3。儀式喪禮茶俗歌
儀式歌是四川歌謠中最為豐富的部分,內容最全面的是婚禮和喪禮歌,《贊采茶詩》詳細記述舊時喪禮的程序禮儀。唱詞:“為兒親,去采茶。手提筐,身穿麻。山又高、路又窄,哭哭啼啼往前跨。抬頭望,見烏鴉,呱呱叫,叫呱呱,叫的昌兒爹(媽)。前日里爹(媽)為兒,今日里兒為爹(媽),好似反哺烏鴉。奏樂師,實在苦,情你吹個《鴉反哺》。朝前走,過山埡,一派青松亂交加。山坡趕羊羊亂跑,好似猛雨打殘花。奏樂師,不要慌,不要忙,請再奏一曲《山坡羊》。回頭心膽怕,用手扳住茶樹椏。思念兒親雙淚灑,盈筐雀舌,滿筐龍芽,采得香茶便歸家。曲曲彎彎路,重重疊疊埡。不覺紅日漸西斜,急轉路三忿。……忙烹茶,自吁嗟,思念兒親淚如麻。……為采茶,上高冊,顧不得山遙路遠,急急忙忙往前鉆!奏樂師,聽得端,請吹一調《行鄉子》,壯一壯孝子行顏!抬頭望,望無邊。岷山頂上接云霞,不怕遠,來采茶,手提筐筐往上爬。……提起茶葉回家轉,烹此新茶與親餐。一路之上不敢慢,急急猶如虎下山。奏樂師,你辛苦,請你打起包包鑼,擂動牛皮鼓,架起大蟒筒,吹首《下山虎》!”這首儀式喪禮歌產于都江堰。都江堰是四川產茶區,茶農一生在高山上種茶采茶非常辛苦,民間以采茶編成唱詞作喪禮司儀歌,寄托生者對死者的哀思和悼念,直接反映喪禮茶俗文化的歌謠還不多見。
4.情歌茶俗歌
情歌是民歌中最有生命力和最有魅力的部分,這里敘述的茶俗情歌,其語言,感情色彩,及表現出來的民情風俗,都具有四川茶俗風情的特色,把愛情表現的大膽、潑辣、直率、熱烈的有《太陽出來照紅巖》:“太陽出來照紅巖,情妹給我送茶來。紅茶綠茶都不受,只愛情妹好人才。喝口香拉妹手!巴心巴肝難分開。在生之時同路耍,死了也要同棺材”。把愛情表現含蓄。委婉的有:《高山頂上一棵茶》:“高山頂上一棵茶,不等春來早發芽。兩邊發的綠葉葉,中間開的白花花。大姐討來頭上戴,二姐討來誆娃娃。唯有三姐不去討,手搖棉車心想他。”《望郎歌》:“八月望郎八月八,八月十五望月華。我手拿月餅來坐下,倒一杯茶香陪月華。我咬口月餅喝口茶,想起我情哥亂如麻”。“四月望郎正栽秧,小妹田間送茶湯。送茶不見情哥面,不知我郎在何方”。《渣渣落在眼睛頭》:“紅絲帶子綠絲綢,默念情哥在心頭。吃茶吃水都想你,眼淚落在茶碗頭。娘問女兒哭啥子,渣渣落在眼睛頭。”以茶為媒,以飲茶、送茶來表達對情人的思念和愛慕,篇篇美玉,散發著濃烈的生活氣息。男女對唱的山歌情歌有:哥唱:“妹兒采茶在山腰,青苔閃了妹兒腰;有心欄腰扶一把,怎奈隔著河一條”。妹唱:“這山采茶望那山,討得嫩葉做毛尖。哥哥不嫌味道苦,賣茶買來油鹽米,娃兒大小笑哈哈。高高山上一棵茶,一對麻雀往上爬。問你麻雀爬啥子,口干舌燥想喝茶?巖上綠了枇杷茶,郎在崖下放木漂。灘陡水急穿云過差點閃斷妹的腰”。枇杷茶為四川崇慶縣文井江西岸山區所產,樹干高十余米,樹圍數十厘米,史稱“尤門貢茶”。這是姑娘們嬉戲唱給小伙們聽的山歌情歌。
5.兒歌茶俗歌
兒歌是四川民間歌謠中的一朵鮮花,最為有趣和絢麗。《王婆婆,在賣茶》是一首兒童做游戲所唱的茶俗歌,“王婆婆,在賣茶,三個觀音來吃茶。后花園,三匹馬,兩個童兒打一打。王婆婆,罵一罵,隔壁了幺姑說閑話”。這是一首用指頭做游戲時唱的兒童茶俗歌。先將雙手的大拇指中指、無名指撮在一起,各形成一個圈,然后將右手食指穿入左手圈內,將左手小指穿入右手圈內,左的食指與右手小指迭在一起,右手食指代表王婆婆,左手大拇指、中指、無名指代表三個觀音,右手大指、中指、無名指代表三匹馬,左手食指和右手小指代表兩個童兒,左手小指代表幺姑。游戲時,邊唱歌邊扣相關的指頭。這首茶俗兒歌,形式活潑,易唱易記,老少皆宜。
6.佛句茶俗歌
茶與佛家結緣很早,佛家在寺廟念經等佛事活動飲茶。佛句子《大路邊一棵茶》:“大路邊一棵茶,不等春來就發芽。問你芽兒發得這么早?燒香居士要茶”。《燒杯香茶念起來》:“初一十五廟門開,燒香居士上廟來。打開佛門迎接你,燒杯香茶念起來”。這是反映朝山居士和佛家念佛飲茶的茶俗歌。
五、茶俗諺語
諺語,川西地區稱為“口前語”,四川人說話都愛講上幾句。諺語為人們流傳的固定語句,簡短通俗,在民間茶俗中,隨處可見,衣食住行有:“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酒吃頭杯好,茶喝二道香”。“好吃不過茶泡飯,好看不過素打扮”。“不煙酒茶,枉在世上走”。“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幸福茶俗諺語:“當家才知茶米貴,養兒方知報家恩”。自然知識氣象:“早晨發露,等水燒茶;晚上燒霞,干死蜞螞”。談吐茶俗諺語:“冷茶冷飯吃得,冷方冷語受不得”。持家經營:“豐收萬擔,也要粗茶淡飯”。“粗茶淡飯布衣裳,省吃儉用過得長”。林業茶俗諺語:“向陽茶樹背陰杉”。反映個人之間關系的:“人走茶涼”。“有茶有酒好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生產知識:“秋冬茶園挖得深,勝于拿鋤挖黃金。”衛生知識:“不喝隔夜茶,不吃過量酒。”是非茶俗諺語:“好茶不怕細品,好事不怕細論”等等。這些反映方方面面的茶俗諺語讀起來朗朗上口,其文化意蘊耐人尋味。
六、展言子(歇后語)——短文茶俗文化
四川人說話愛“展言子”,即說話時講幾句歇后語等。歇后語生動有趣,喻意貼切。地方特別的言子,指由某一地方特殊的而又為這一帶人熟知的人、事、物而產生的言子,多在言子產生的地方流行。四川什邡李家碾有個茶社名為“各說各”。人們便展個言子為“李家碾的茶鋪--各說各”。“銅炊壺燒開水泡茶--好喝”。 “茶壺里頭裝湯元--有貨倒不出來”。“茶壺頭下掛面--難撈”。“茶鋪搬家--另起爐灶”。“茶鋪頭的龍門陣--想到哪兒說到哪兒”等等。
七、竹枝詞茶俗歌
竹枝詞流行于四川等地,在唐時,由巴渝一帶的民歌演變發展而來。自劉錫禹據民歌改作新詞后,內容多寫當地風情和男女愛情,盛行于世。此后,各代詩人寫《竹枝詞》的很多,也多詠當地風俗。南寧范成大也作《夔州竹枝歌》:“白頭老媼簪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背上兒眠上山去,采桑已閑當采茶”。此茶俗歌采用四川奉節的民歌竹枝詞這種形式來描寫采茶的大忙季節,白頭老媼與背著孩子的黑頭女娘都上山采茶去了,充滿了農村的生活氣息。清末民初人邢錦生《竹枝詞》:“蕭條市井上初燈,取次停門顧客疏。生意數他茶館好,滿堂人聽說評書”。四川曲藝表演地點多為茶館,聽眾可邊品茗邊聽書。清末,成都開始興建以演戲為主的茶園,同時供應茶水點心及列飯。隨后戲班紛紛以茶園作演出場地,馮家吉在《錦城竹枝詞》中吟道:“梨園全部隸茶園,戲目天天列市垣。賣座價錢分幾等,女賓到處最銷魂”。當時茶園還專辟有女賓席,掛簾遮掩。
八、四川土話——茶谷方言
四川話像川菜一樣,帶有濃厚的“川味”,在四川范圍內,十分通行。川味茶俗方言種種:
澀:茶。楊雄《方言》:“蜀西南人謂茶曰[上艸下“讠殳”]。”即澀。
釅:濃。釅茶解油大。
蒙蒙:膜狀物。隔夜茶,起蒙蒙,不能吃。
幺師:茶堂館。舊日稱茶鋪、旅店之招待員。“樓上客,樓下客,聽我幺師辦交涉;幺師!摻開水”。
幺店子:農村的路邊小店,賣日雜用品及茶水小吃,也供行人歇腳。
棧房:旅館。“棧房頭茶水齊備,請各位銀錢自理。”
呷茶:吃茶。“種田栽秧要呷茶。”
喝茶:品茗閑談。“二天沒得事,口子上喝茶。”
烹香:噴香。“茉莉花開了,烹香。”
拿煙倒茶:舊時一般待客套數。“拿煙倒茶招待客人。”
開:沖水數遍。“茶要喝三開”;付錢,“這茶錢我開了!”“才喝一開”,是指時間較短。
炊壺:茶炊,亦叫“炊炊兒”。炊壺燒的滾開水。
打圍鼓:川戲清唱,又名“唱炊兒”。“茶鋪頭還是那堂人在打圍鼓。”
講理:在茶館請眾人評理調解。“兩家都認了人在口子上茶鋪頭講理。”
葉子:葉的稱謂。“把水先沖進茶碗先發一下葉子。”
白:無色。“摻過幾次水后茶水已無色白了。”
九、藝文茶俗
1.川劇《踏傘》
川劇是四川地方戲曲,流行于四川及鄰省地區,頗具特色,深受人們喜愛。在眾多的川劇劇目的唱詞中又多吸收了四川民間諺語、口語,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不乏茶俗茶情。川劇《踏傘》中,書生蔣土隆為探詢仕女王瑞蘭是否婚配,有一段饒有趣味的對白:“大姐,可曾用過茶?”“兵荒馬亂,哪來什么茶喲”。“我是問婆家下的聘茶”。顯然土隆所說的茶,不過是婚聘的代稱罷了。聘禮中必有茶葉,叫“下聘茶”,女方接受叫“受聘”、“受茶”。這是所謂“吃茶”,則表示這個女子已經許配人家了。
2.以《茶館》為題材的藝文作品
四川茶館,有茶,有座、有趣;川味、川風、川情。文學藝術家是引播茶俗文化的一個重要渠道,圍繞四川茶館茶俗文化,寫出和畫出生動有趣的眾生相,反映了四川濃郁茶俗風情。
著名短篇小說《在其香居館里》,是現代著名四川作家沙汀在抗戰時期所發表的作品。《茶館里》一文反映四川茶館里的風俗茶俗,寫到講茶,是說人們發生了糾紛,往往在茶館里吃茶講理;茶客:“拿碗茶來,茶錢我給了”。堂倌提著茶壺穿堂走過,興高采烈叫道:“讓開點,看把肥腦袋燙腫!”多么形象生動的描寫。
茶館茶俗畫。四川新津畫家曹輝,他的茶館茶俗畫,浸透了四川民情風俗,畫四川農村老百姓的生活,質樸、粗獷、鄉土氣十足,茶館中的人物大眾化、平民化,情趣樸實,在帆布上畫的18幅四川道地的《茶館》畫,震驚巴黎畫壇,十分生動地展示出四川茶館的情態風貌,是四川茶館茶俗文化的真實寫照。可以說畫中有茶,茶俗中也有畫。
綜上所述,文中所列舉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茶俗作品,是人民群眾口頭文學的瑰寶,它帶著泥土的芳香,集中了群眾的聰明才智,質樸簡明,明朗歡快,詼諧有趣,反映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些流傳在民間口頭文學文藝茶俗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四川歷史文化中的精碎,是四川茶文化產生形成發展的根基。
這些茶俗文化產、流行和傳習屬于民間并達到民間的認可,為人們所共同沿習和傳承。茶俗文化一直流傳于四川人民群眾之中,保留著巴蜀文化的特性,透視出四川悠久的種茶、飲茶史,真實而全面地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文化心理,直接而深刻地表現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風俗習慣。
四川民間文學中的茶俗文化,是民間自然積淀起來的文化現象,是人們心態的折射,既有傳承性,又有變異性,既十分古老,又打上時代前進的印記。四川茶俗文化在民間文學方面具有永久的價值,為四川茶文化增添豐富的內涵,也是研究四川茶文化形成和發展不可缺少的資料,是進行多學科研究的豐富寶藏。
四川茶俗文化是四川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俗文化的形成和茶葉的傳播有直接關系,四川茶俗中的民間口頭文學文藝的吟唱、傳播,使飲茶在民間百姓中廣為普及。四川茶文化滲透進茶俗文化、文學藝術的方方面面,四川茶俗的演進史,其實就是一部茶文化傳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