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滇紅
發布時間:2025-03-13 點擊:23
對滇紅的聲名我一直有所耳聞,然而過去的印象主要停留在經營其產品的茶葉專營店和鳳牌工夫紅茶、經典58、金芽等這些聞名遐邇的滇紅產品上,恰逢今年7月,借集團之邀,我與武漢大學茶文化研究中心的幾位同事一行來到云南臨滄市鳳慶縣的滇紅發源地,親身體會它的風韻。
本只道“酒香不怕巷子深”,原來好茶的發源地也似藏在深閨的女兒,難得一見。我們一路從武漢到昆明,從昆明到臨滄,復從臨滄轉至鳳慶,旅途不可謂不漫長輾轉,然而對產茶地地理樣貌和制茶之人神態模樣的憧憬一直伴于心間,對這方土地和這里的人愈走近愈有著抑制不住的好奇與神往心情。“滇紅”就像它的名字,亦如其所在的瀾滄江腹地一樣,仿佛有著一抹神秘的色彩,成為繚繞人心間的美景。
遇見滇紅首先遇見的是一段關于茶廠的歷史,我是學史之人,來到鳳慶希望一睹曾經的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上每個歷史情景發生地的面貌和檔案,當在鳳慶縣檔案館看到滇紅創始人馮紹裘先生親筆簽署的“護照”和“馬鍋頭”這曾經在茶葉貿易中擔當運輸職責的馬幫頭領的稱謂時,我心底沉潛的對歷史的追溯之情落實到了對象,激蕩起對茶馬古道歷史的敬畏。“滇紅”和以馮紹裘先生為代表的滇紅人都是茶馬古道這段建立中國重要商道和海外交流之路歷史的重要參與者。
滇紅經歷了戰爭年代,那時滇紅的產品是換匯救國的經濟產物,滇紅度過過艱難時期,在同期開創的兄弟茶廠都停產的情況下它毅然堅持生產,而“滇紅”終究經歷了時光的洗禮,雖舉步維艱卻攜歷史沉淀下的精華一路走來,越發地富有生機和活力,如今它正承載著中國茶文化成為銷往世界各地、國際茶葉市場的主流產品,實踐著滇紅董事長王天權“走出去”的發展愿景。滇紅的歷史抒寫了一代代“滇紅”人對家國的擔當和開拓進取的胸懷。
遇見滇紅,遇見的是富有熱愛、責任與情懷的管理與研發團隊。紅茶之于綠茶最不同在于工藝,滇紅之所以馳名,據所見聞,“滇紅茶制作技藝”是其品質的保障,而這一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技藝并沒有故步自封,滇紅成立茶葉科學研究院,不斷創新著技藝和茶產品;為了培養傳承技藝、從事制茶和茶葉研究的人才,滇紅老一代的管理者就已開辦茶葉技術高等職業學校,并鼓勵優秀的人才走出國門,出國深造,促使滇紅品牌常新。滇紅茶葉研究院的院長就是這樣一位滇紅自己培養的茶葉研究者,我們在他帶領下參觀茶葉試驗田,看到那一畦畦標注著茶葉名稱和原產地的茶葉試驗田時,一個企業的嚴謹和向上意識展現眼前。不僅如此,滇紅這個在現代管理和先進經營理念下愈來愈蓬勃發展的企業無論其經營發展史還是其管理者、科研者的言談舉止中都展現出濃濃的人文情懷,我想這也是“茶”這種承載了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特殊產品和制茶、品茶之人對茶的獨特情愫賦予這個企業的文化精神。
遇見滇紅,遇見的是茶的品質,人們常說,好人制好茶,茶品如人品,我們一到滇紅遇到的是“茶人”。王天權董事長的健談好客讓我們賓至如歸,從他幽默大氣的言談中體會到他對滇紅未來發展的認真規劃,認識了這位極具發展眼光的優秀管理者;同時,短短兩天內接觸到的每一位滇紅人的質樸、低調和才華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顆顆滇紅所制的紅茶在我心中有了不一樣的意義,看著一杯杯色澤潤朗的紅茶仿佛能感受到其背后那一次次精心的挑選、揉捻、烘焙,而那一口口茶也隨著我們對滇紅的步步深入了解而更似余味悠長。
滇紅釋放出的氣質,使它雖身處偏僻,卻如鳳凰般絢爛多姿,此番“遇見”我感到心中滿載而歸。
作者簡介:劉禮堂,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