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斗茶和茶文化
發布時間:2025-03-11 點擊:19
北宋斗茶和茶文化 (1)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燦爛多姿、影響廣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葉還被列為世界上近千年來影響全人類生活的100件大事之一,并占居第28位。而千年前的中國正處于北宋時期,這一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上茶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斗茶藝術發展和鼎盛之時。
北宋時期,隨著經濟的繁榮和文風興盛,茶的品飲由唐之煮茶演變為點茶,點茶在娛樂方面又進一步發展為斗茶。
特定的社會背景
北宋時期,海內晏然,統治者實行了重文輕武向文人傾斜的政策,大量的文人在朝廷擔任了一定職務,政治地位、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明顯提高。在當時安定的背景下,這種優厚的待遇、清閑的生活,刺激了對茶藝的進一步探討,茶藝的發展又為生活增添了閑雅的情趣。二者互為因果,便是斗茶風行的內在原因。
北宋茶葉的生產和運銷是官府重要的財政來源之一,而京城開封則是一個茶葉加工和銷售集散地。當時由于南方官員、商人、士兵、水手及其他雜工在京者甚眾,使飲茶之風迅速在各階層盛行。
斗茶之法起源于晚唐五代時期的建州,時稱“茗戰”,入宋后有點茶之名,北宋初年這種民間斗茶習俗在社會尚未達到廣泛流行的地步。北宋中期,擔任福建路轉運使的蔡襄,專門對建州地方的斗茶進行精心的研究,撰寫了《茶錄》一書,專講斗茶時對茶的加工要求、斗茶的工具和方法等,從而為斗茶的傳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北宋晚期,徽宗皇帝趙佶更進一步精研斗茶藝術之道,著《大觀茶論》,號召“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競為閑暇修索之玩……”在他們的倡導下,上行下效,于是斗茶風靡朝野。
宋代以文立國,文人生活中的位置日益重要,由于文人的參與,大大助長了風雅茶事的流行,有力地宣傳了宋代茶文化。眾多文人雅士、社會名流留下了許許多多有關描寫斗茶且又耐人尋味的詩詞。
如:黃庭堅《西江月·茶》:“兔褐金線寶碗,松風蟹眼新湯。”
蘇東坡《月兔茶》:“君不見,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團,上有雙銜綬帶雙飛鸞。”
晁沖之《簡江子之求茶》:“人間此品那可得,三年聞有終未識。”
文人的參與,客觀上起到了推動飲茶風尚的發展和斗茶的興起。
尚茶的風氣
縱觀歷史,北宋京都開封曾是全國乃至世界的茶文化中心,宋代茶風、茶道盛行天下。作為中國歷史上茶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上承唐五代,下啟明清朝。宋人以茶為雅,以擁有上品茶為榮的風氣盛行于宮廷和全社會,從而為斗茶的形成和繁榮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發展空間。
考究的用具
飲茶藝術的發展需要與之相配套的茶具,由于唐朝茶貴綠,而宜青瓷茶具,至宋因茶貴白,而獨宜黑釉茶具,建窯黑釉茶盞應需而生,為斗茶的形成與繁榮注入了無限的活力。在這里著重談一下建盞黑釉茶碗作為斗茶用具的優越性。
一是造型奇特。各式碗盞規格以中小型居多,適宜茶水飲量。造型口大足小,使茶末易于沉淀和倒渣。質量上乘的束口茶盞,口沿與腹部交接處的內壁有一道環繞的凸圈,正好能約束茶湯的量。使湯水的分量控制在凸圈以下,還能起到防止外溢燙手和保持湯面完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