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紫砂壺?顧景舟愿意用兩把壺交換?
發布時間:2025-03-10 點擊:15
朱可心之徒潘春芳先生,曾經在他的一篇文稿中寫到,「顧景舟先生擅長光素器的創作」。
這句話被景舟先生看到之后,并不以為然,其言「擅長」兩個字并不合適,「在紫砂領域里,無論是光器、花器、文玩、擺件、花盆,顧某無一不精,所以不存在擅長一說」。
顧老的自信來源于他的技藝,今天來看確是如此,無論是他的「松鼠葡萄」還是「九頭詠梅」,都體現了他花器上的高深造詣,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便是顧老曾經丟失的一把花器。
可以說,直到今天,它仍是個謎。
1964年,顧老為工業展覽創作了一套紫砂酒具,此時三年自然災害剛過去,他以創作的這套豐收酒具為禮,寓意五谷豐登。
他選用了珍藏多年的朱泥,紅艷若火,以喻豐收紅火。
將酒壺設計成高身桶,是一個略略夸張的高粱穗的造型。
四個酒杯分別設計成碩果形狀,不拘泥寫實,略微變形,留下想象空間。
這套酒具最大的特點就是「變形與夸張」,不同于以往顧老鐘情的傳統造形,是他一次創作理念上的突破。
然而,就是這樣一套珍貴的紫砂花器酒具,卻離奇地丟失了。
當時送去縣城參展,據說此次展覽時間較長,而何時結束,送展之人也不清楚,所以酒具一直未能回到顧老手里,而后來顧老幾次讓徒弟高海庚打聽消息,也終無結果,那時電話也少,被問及的人,也總是語焉不詳。
連張照片都未能留下,就這樣丟失了。時隔幾年,有人稱在縣某機關干部家看到此套酒具,顧老得到消息,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兩件作品將其換回,而最終對方否認此事,亦是無疾而終。
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顧老仍是未能忘記那套壺,稱「如有線索,除了「提壁壺」與「僧帽壺」外,他仍是愿意用自己的任何兩件作品換回」。
很多故事都沒有結局,這套紫砂酒具亦是如此,也有很多人說顧老不再做一套就行了,然而特定時期的創作,無論是靈感還是手感,稍縱即逝,即使再做一樣的,也是「看山非山,看水非水」,心境,終究是不同的。
再后來,有稱宜興文管會有藏此壺,但始終不似當初那套,這套景舟花器套組至今還未有確切的消息。
不得不說,這也是紫砂界的一大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