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文物茶”致富小山村
發布時間:2025-02-25 點擊:17
前幾天去博羅縣橫河辦事處白馬山村采訪,遇到了一些“老麻將”,以往他們經常是愁容滿面,而今臉上卻洋溢著幸福——何也?“以前我們打麻將上癮,越打越窮。現在我們迷戀‘文物茶’,往后的生活就如白馬山茶越品越甘越品越香!”一位“老麻將”由衷地說。
成效
28戶村民春茶比2007年同期增收2倍以上
博羅縣橫河辦事處白馬山村自明嘉靖年間就種植一種綠茶,其味甘香清純歷來備受人們喜愛。白馬山村曾是個遠近聞名的“麻雀村”,有農戶33戶不足200人,大部分村民出外打工,工余回來無所事事,便以打麻將解悶。2007年前村里只有10來戶村民種植白馬山茶,種植面積不足100畝。2007年4月,博羅縣建立新農村建設大學,對全縣農民進行免費培訓學習技術和技能,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白馬山村外出村民紛紛回來上大學學習先進種茶技術,發展壯大村里源遠流長的“文物茶”。至2008年4月底,白馬山茶已由原來的不足100畝發展到近800畝。村民因種茶走上致富路。2007年有23戶村民年收入10萬元以上,2008年全村33戶有28戶村民春茶收入比2007年同期增收2倍以上。
發現
新農村建設大學調研村民培訓意愿,發掘“文物茶”
2007年4月博羅縣建立新農村建設大學。5月6日,新農村建設大學工作人員來到了橫河辦事處白馬山村。走訪農戶中,工作人員與年長的村民閑談得知,村里有種歷史悠久的茶很少人種了。說者隨意聽者有心,工作人員馬上實地查看考究。后邀請廣東農科院副院長、茶葉專家陳棟考證,該茶葉種植于明嘉靖年間,堪稱“文物茶”,屬綠茶系列,其味甘香清純,是茶中上佳之品。了解了“文物茶”的價值和巨大商機,新農村建設大學的工作人員熱情鼓勵村民種植白馬山茶拓寬致富路,同時定期為村民提供從種植、摘茶、炒茶、銷售等一條龍培訓。
發展
村民回鄉上大學學茶經,繁榮“文物茶”
由于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留守村里的大多老弱病殘,只有10來戶村民種植白馬山茶,種植面積不足100畝。為了讓更多農民參與種植,挽救和壯大“文物茶”,新農村建設大學校本部工作人員聯合新農村建設大學橫河辦事處分校及新農村建設大學橫河辦事處分校白馬山村輔導站工作人員,通過電話、書信、發郵件等方式,向白馬山村外出打工的村民發出誠摯的邀請,熱切希望村民回鄉上大學發展壯大“文物茶”。短短一個月時間,就有60多位村民回鄉學習發展茶業。隨著村民不斷回鄉參種,白馬山茶遍植村里的旮旮旯旯。至2008年4月底,白馬山村33戶家家戶戶種植白馬山茶,種植面積由原來的不足100畝發展到近800畝。白馬山茶是純天然綠色茶,茶內氨基酸和咖啡堿含量高,茶湯濃醇鮮爽飲后頰齒留香,采茶季節,白馬山村這個“麻雀村”便熱鬧非凡。深圳、廣州、東莞等全省各地的生意人紛紛前來品茶、采購,白馬山茶還成為香港、澳門、臺灣三地茶客的首選。
交流
茶樹“咸死”,年輕學員現場“問診”
50歲的徐金成2007年底種茶近30畝。今年3月18日,徐金成一早來到茶園刨草。刨著刨著,徐金成忽地發現幾棵茶樹枯死了,心怵之余仔細一數枯死的茶樹竟有40多棵。徐金成搞不懂前幾天還枝繁葉茂的茶樹怎么就枯死了。相鄰茶園的幾位村民學員聽到徐金成的喊叫跑了過來。幾位學員拔起枯死的茶樹,刨開泥土,斷言道:“金成伯啊,您這茶樹是給咸死的。”看到徐金成愣呆著,幾位年輕的學員便給徐金成上起了課:“給茶樹上肥要上農家肥、花生枯等有機肥,農家肥要發酵半年才可以施肥。您施的草灰肥沒有經過發酵太咸了,把茶樹給淹死了,您看才三四天工夫根都霉掉了。”想到自己落下幾堂“茶樹施肥要領”課造成如今的損失,徐金成由衷道:“學問學問,活到老學到老用到老啊!今后我是一堂課都不能落了。”
解答
茶樹“撐死”,老學員電話指教
5月9日,41歲的馮桂文一早就挑著竹籮到自家茶園摘茶。想著今年的春子茶賣到200至300元一斤,馮桂文喜滋滋地快步來到茶園。入了茶園眼前的情景讓馮桂文頓時傻了眼,茶樹焦黃了一大片,拔了幾棵都爛掉了根。不要說摘茶青,連老葉都枯了。馮桂文百思不得其解,連忙掏出手機,把電話打到種茶“泰斗”──村中最老學員年屆75歲的馮慶云家里。聽了馮桂文述說后,馮慶云在電話里問馮桂文7號那天下雨后有沒施肥。得到肯定答復后,馮慶云一語道破了癥因:“茶樹是給撐死的。”接著馮慶云給馮桂文解釋說下雨后不能馬上給茶樹施肥,因為肥溶于水會很快浸漬到茶樹根部,根一下子吸收太多養料茶樹受不住就會發蔫,這好比人一樣不能一下子吃得過飽。一番深入淺出的解答,讓馮桂文連連頷首。解除了困惑,馮桂文歡快地摘起了茶葉。
是非
茶商質疑茶味,技術人員“斷案”
今年34歲的馮建明早年在深圳打工,2007年5月回鄉上大學種茶,如今已種植白馬山茶50畝,成為村中的種植大戶。今年5月12日,東莞茶商林東濤依約來到馮建明家買定購的白馬山茶。依照規矩先要品茶。馮建明熱情地為林東濤泡上一壺剛炒的春子茶。林東濤嘬了一口,慢慢蹙起了眉,不悅地說:“建明,我們是老熟客了,你這茶不正有異味,是次品恕我不要。”馮建明一聽急了,連忙解釋整個摘茶、炒茶工序都很規范嚴格全部他一人操作,不可能出差錯,問林東濤是否身體不適口感有別。林東濤一聽不樂意了。正在兩人各執一詞時,適逢新農村建設大學橫河辦事處分校技術人員下鄉指導路過馮建明家。一番望、聞、問、品,技術人員找到了茶葉出異味的原因。原來炒茶整套工序都要求非常嚴格。首先摘茶要清早摘霧水茶,不能焐久要在摘后半小時陰干當天炒,其次炒茶的鍋和炒茶人的手都要干凈,如不是炒出來的茶味就不純有異。茶有異味是馮建明的孩子趁父親炒茶沒留意好玩伸手濾了幾下茶葉。弄清了原由,馮建明高高興興地為茶商重新炒了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