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與“功夫茶”之別
發(fā)布時間:2025-02-24 點擊:19
工夫茶與功夫茶之混稱:
“工夫茶”與“功夫茶”混稱的狀況,時下非常盛行。
其實,“工夫茶”不能稱“功夫茶”。特為之正名。
(一)“工”、“功”有別
工,《說文解字》云:“工,巧飾也,像人有規(guī)矩也。”徐鍇注曰:“為巧必恪守規(guī)矩、法度,然后為工。”段玉裁注曰:“凡善事其事曰工。”
功,《說文解字》云:“功,以勞定國也。”《爾雅》云:“績,勛;功也。”
上述引文,說明了“工”,“功”的原始意義,區(qū)別了如指掌,不可混用。如《孟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句,“工”絕不能代之以“功”。
(二)“工夫”、“功夫”有別 “工夫”、“功夫”雖不乏通用實例,但其區(qū)別依然存在。混用必致概念不清楚。
宋明理學家將“工夫”作為哲學范圍來運用。
如《朱子語類?卷六九》云:“謹信存誠是里頭工夫,無跡。”朱熹尚有“窮理工夫”、“修養(yǎng)工夫”說。
王明陽《答友人問》云:“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這一個工夫,須著此兩個字,方說得完全無弊端。”
黃綰《明道篇?卷一》云:“致使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
錢德洪《論學書》云:“見在工夫……此即行著司察、實地格物之功也”
(請留意黃、錢話中“工”、“功”聯(lián)用的差異)。
可見“工夫”范圍是對主體整個現(xiàn)實活動的哲學概括,顯示理學家積功累行,涵蓄存養(yǎng)心性之涵養(yǎng)工夫。
此類“工夫”,絕不能代之以“功夫”。
以表現(xiàn)武打為主的故事片稱為“功夫片”。此處的“功夫”特指武術,決不可代之以“工夫”。
(三)“工夫茶”、“功夫茶”有別
專指品飲之“工夫茶”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清代俞蛟《夢廠雜著?工夫茶》。其后寄泉《蝶階外史》、徐珂《清稗類鈔》等文獻材料,多稱“工夫茶”。
清中期往后,“工夫茶”作為型種遺存,盛行于潮州及其周邊地區(qū)。而潮州地區(qū)的傳統(tǒng)叫法是“工夫茶”。按潮州聲韻分部,“工”屬“江”韻,“功”屬“忠”韻。
潮州工夫茶、中國工夫茶、中國茶道,本質(zhì)上是三位一體。因此就潮州工夫茶的“本體”(即存在的原始實質(zhì)意義、規(guī)律、規(guī)律)而論,其存在具有普遍的哲學意義。
借用王陽明的話說,“合得本體是工夫,做得工夫是本體(《傳習錄》)。”
“工夫”即“本體”。這意味著哲學的玄思離現(xiàn)實生活越近,其生命力也越強。
孔子云:名不正則言不順。有鑒于上述的文字原義追溯,最早的文獻記載,盛行地區(qū)的傳統(tǒng)叫法,潮州聲韻的分部參照,工夫茶的突出特點,“工夫”即“本體”的哲學考慮,應該還“工夫茶”以正名,放棄容易發(fā)生歧義,缺乏概括才能的“功夫茶”稱謂。
知識點: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范圍,即為以禮規(guī)范在品茶的各個細節(jié),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huán)境、和飲者的涵養(yǎng)、情緒等共同構成的一種意境之美。我國茶圣一-唐代陸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jīng)》,系統(tǒng)而全方位地闡述了栽茶、制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jīng)歷。依據(jù)陸羽《茶經(jīng)》推論,我國發(fā)現(xiàn)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