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慶縣三岔河鎮概況
發布時間:2025-02-19 點擊:54
一、政區概況
三岔河鎮位于鳳慶縣城的南部,政府駐地三岔河街距縣城65公里,東南與雪山鎮接壤,東北與洛黨鎮和鳳山鎮相連,西南與營盤鎮和郭大寨鄉交界,西北與勐佑鎮毗鄰。據《鳳慶縣志》記載,三岔河是以境內雅瑯河、梨地河匯入順甸河而得名。
1949年以前順甸河西岸分屬瓊英鄉(今郭大寨)、錫臘鄉(今營盤鎮),東岸屬鳳梧鄉(今洛黨鎮)。1950年后劃歸第五、六兩區(原鳳梧鄉改為第五區)。1950年至1972年11月體制多變、時分時合。1972年12月經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將原營盤鄉王平、棉花林,原郭大寨鄉秀衣莊、山頭田、柏木、大龍潭,原雪山鄉光華、雪華、松花、涌金、康明、水田、明龍13個大隊劃出成立了三岔河公社,轄區13個大隊,1984年3月改為三岔河區,1988年3月撤區改鄉,轄13個村公所,2002年6月改為三岔河鎮,轄區13個村民委員會。
三岔河鎮國土總面積282.3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12萬畝,園地面積1.76萬畝、林地面積11.73萬畝、草地面積9.7萬畝、養殖水面0.31萬畝,總人口26403人,有漢、彝、佤、白、苗、壯、滿、回、傣、哈尼族10種民族。其中苗族集中居住在山頭田村。
二、自然條件
三岔河鎮地質構造屬瀾滄江變質帶,位于保山古生代沉降區東南及蘭坪思茅中生代盆地以西的隆起部分,成土母質由千枚巖、砂巖、柴紅色砂巖、片巖等風化而成,主要有沖積、坡積和殘積三個類型,以坡積和殘積為主。三岔河鎮屬中山深切峽谷地貌,谷深坡陡,山勢多呈下陡上峻中緩。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黃竹林箐山頭3098.7米,最低海拔為光華小河口1242米,高低相差1865.7米。鎮政府駐地海拔1320米。鎮內河流屬瀾滄江水系,主要河流為順甸河、雅瑯河,鎮境內主要支流有犁地河、涌金河、松花河、光華河、柏木河、棉花林河等。境內土壤有紅土、砂泥土、瘦紅土、礫質泥土、石片土、膠泥土、石渣子土、礫質紅紫土、香面土、黃紅土、山砂土、紅紫泥土、膠砂泥土、山砂田、山砂泥田、紅紫泥田、河沙泥田等耕作土,有紅壤、黃壤、黃棕壤自然土。
三岔河鎮屬低緯度高原山地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因受海、陸季風的影響,有雨熱同季和干涼同季的特點,日照充足,雨量集中,干濕分明,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7.5-19攝氏度年降雨量1900毫米,夏季雨量最為集中,冬季雨量較少。無霜期313天。主要有水災、泥石流、春旱等自然災害,水災順甸河、雅瑯河流域為頻。鎮境內有鐵、錫、麻布等礦產。境內生態環境多樣,生物群落組合復雜,植物資源豐富,黃竹林箐等屬瀾滄江自然保護區;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雜糧、蔬菜等;植物有木(林木一針葉林、闊葉林、混交林)、竹(茨竹、京竹、龍竹、南糯竹、甜竹等);花卉(山茶花、杜鵑花、魚子蘭等);果(桔、梨、柿、木瓜、山楂等);菌(木耳、香蕈、雞油菌、白參等)、藥(雞血藤、草烏等)等類;獸類有野貓、野豬、青猴、黃猴、鹿、麂子、黃鼠狼、刺猬、穿山甲、水獺等,魚類有黃殼魚、馬頭魚、棒棒魚、田雞等,禽類有野雞、箐雞、麻雞、貓頭鷹、野鴿、布谷鳥、啄木鳥等,野生動物因生態環境的變化逐漸減少,有的甚至絕跡。
名勝旅游
三岔河鎮兩岔河水庫風景區、黃竹林都具有獨特的旅游特色。位于三岔河鎮順甸河上的瓊鳳橋也叫東風橋,是連接三岔河鎮東西兩片的木廊橋。民國14年(1925年)由地方人士捐資修建。橋主體為木質結構,有橋房、橋亭、扶欄,橋長40米,寬3.5米,是全縣跨度最長的木廊橋。20世紀70-80年代前是東西兩岸的主要交通通道,至今仍在使用。瓊鳳橋在地方橋梁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作用,具有獨特建筑藝術和重要的人文價值。
三岔河鎮群眾的生活習慣、鄉土氣息十分濃郁,故有“春游兩岔河、夏嘗黑雞樅、秋摘泡核桃、冬登黃竹林”之說。
人文地理
1949年前,三岔河鎮順甸河西岸分屬瓊英(今郭大寨鄉)、錫臘(今營盤鎮)兩鄉鎮,東岸分屬鳳梧鄉(今雪山鎮),1950年后劃為第五、六兩區。1972年經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將隸屬營盤公社的王平、棉花林和郭大寨公社的秀衣莊、山頭田、柏木、大龍塘及雪山公社的光華、雪華、松花、涌金、康明、水田、明龍13個大隊劃出成立三岔河公社。1984年改三岔河公社為三岔河區,下轄13個鄉,其中有3個彝族鄉。1988年撤三岔河區設三岔河鄉。2002年6月撤鄉設鎮,轄光華、雪華、松花、涌金、康明、水田、明龍、王平、棉花林、秀衣莊、山頭田、柏木、大龍塘13個行政村,205個村民小組。
民國14年(1925年),龔成龍、李楨、趙復增、西佛昌等地方開明人士捐資在現三岔河政府機關駐地旁修建了連接東西兩片的東風橋(原名鳳瓊橋)。該木橋有橋房、橋亭、扶欄,經幾次搶修和維護至今保存完好。
三岔河鎮境內有漢、彝、佤、白、苗、壯、滿、回、傣9種民族,是一個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山區多民族農業大鎮,山頭田村有石頭寨、小箐兩個苗族聚居地。呈現出了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繁榮的景象。火把節、春節是全鎮最為隆重的節日,打歌是各民族在婚喪嫁娶中的一項群體活動,有祝福和驅魔辟邪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