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市李鬼當道,真祁紅每況愈下 誰在抹黑祁紅
發布時間:2025-02-19 點擊:15
茶市李鬼當道,真祁紅每況愈下 誰在抹黑祁紅
茶葉產業將是傳統產業的最后一座巨型金礦,遺憾的是眾多歷史名茶在市場的演化中卻節節衰退,其中尤以曾經名震英倫的世界三大高香茶——祁門紅茶如今的尷尬最令人痛心疾首。
祁紅是作為茶葉大省、名茶故里的安徽省唯一一個世界品牌。它不僅是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更因獨特的似花非花、似蜜非蜜的“祁門香”被英國人奉為“群芳最”。在很長一段歷史中,它的名氣都是該省的中國十大名茶黃山毛峰和六安瓜片所望塵莫及的。
然而,今天的祁紅早已不再是安徽茶界的金字招牌,這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茶葉品牌今年夏天隨著拍賣會的一聲錘響而塵埃落定,被浙江一茶商以兩千余萬輕松收入囊中。
祁紅可以借此拍賣而品牌復興嗎?關注這個問題的可并非只是以茶人、茶商身份自詡的所謂業內人士,廣大的消費者、祁紅茶文化緬懷者,甚至連外國友人都對祁紅將來的命運充滿著幸福的憧憬和祝福。
李鬼當道,真祁紅每況愈下
在中國,祁紅作為傳統紅茶的代表,其蹤跡在一般的茶葉分銷渠道仍是依稀可尋的。甚至在一些茶葉批發市場可以看見有標著為“特級”的祁紅銷售。既然是“特級”了其價格也自然不菲,可市場上售價最高的祁紅甚至超過千元人民幣每市斤,而售價最低的“特級”祁紅卻只需區區幾十塊人民幣,價格天壤之別令人匪夷所思。
而據專產正宗祁紅的祁門縣茶廠介紹,其每年所生產的特級祁紅基本上都是類似貢茶般張羅出去的,根本不可能流散到茶葉批發市場進行銷售。無疑,現在市場上所發售的所謂“特級”祁紅極有可能是李鬼,這些茶葉并非是正宗祁紅生產工藝的產物,甚至這些茶葉的原產地也不是祁紅作為名詞中所表述的皖南祁門縣、石臺縣或者它的發源地東至縣等地域。而除祁門縣外上述幾地又無大規模上層次的祁紅專業制造廠,即這些充斥于市場的“特級”祁紅連原產地的邊都沒沾上,該屬于典型的魚目混珠以次充好。
在李鬼類“祁紅”大肆沖擊市場的同時,祁紅的美好品質和聲譽也因為這些偽劣茶葉的牽連而每況愈下,一些老茶客甚至不相信市場上還有正宗的祁紅了,于是消費群對于祁紅的采購也是小心謹慎,李鬼類“祁紅”的淘金術之拙劣卻差點就葬送了一個曾經享譽歐洲的頂級茶葉品牌。
原產地祁紅由于得不到相應的保護在李鬼類“祁紅”跟前是一敗涂地的,而李鬼類“祁紅”在選擇它的消費者眼里也只能被視作普通紅茶,如果硬有商家要給這些購買泛紅茶的消費群灌輸祁紅之“群芳最”典故,極有可能遭致白眼與痰沫。
而李鬼現象在中國茶葉界可謂司空見慣,西湖龍井及黃山毛峰等中國名茶都長期遭遇著這樣的尷尬,有詩為證:西湖龍井漫天飛,黃山毛峰地上堆。孰真孰假天知道,干脆飲水賞滋味。一些正規茶商開始著手打造企業自有品牌來參與市場競爭,如“梅家塢”西湖龍井、“謝正安”黃山毛峰都已經獲得了消費者的極大認可,企業經營蒸蒸日上。
如何消滅李鬼,扶持原產地祁紅品牌,是擺在安徽省茶葉監管機構和祁紅第一原產地的祁門縣政府眼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祁紅在聲譽和規模之間的抉擇也需要他們來作理性斷決。祁紅作為茶葉的一個品類,只是一個泛品牌,眾茶商需要思量的是如何打造企業自有品牌,通過運作自有品牌形成消費群忠誠度而與李鬼們有效區分才是當務之急。
產域泛濫,低級合作,茶品質參差不齊
如今安徽省能夠生產正宗祁紅的規模性茶廠并不多,它們基本都在祁紅的原產地區域內。在外界看來,最能代表祁紅品質的當屬祁門縣茶廠生產的“祁山”牌,而在安徽池州、黃山地區的另外幾家祁紅生產廠卻似乎并不這樣認為,它們無一例外的都宣稱自己的祁紅是正宗的,且品質是最上乘的。遇到有消費者質疑為何非祁門縣所產之紅茶亦冠名為“祁紅”時,它們又都無一例外的引經據典,最有利的論據當是字典或茶界對祁紅的定義中關于祁紅原產地的概念表述。
這樣看來,這些祁紅從某種意義而言又都是正宗的,換而言之它們與“祁山”是實實在在的同門兄弟。而這些同門兄弟究竟是不是都傳承了歷史上祁紅對于品質的苛刻要求呢?筆者委實不敢恭維。
也許在這些端著祁紅飯碗的茶葉制造商們看來,祁紅只是塊招牌,是用來混碗飯吃的。至于他們各自扯大旗而給歷史祁紅品牌所造成的傷害,也許是可以忽略或麻木的。
產域泛濫同時是造成李鬼眾多的一個主要原因,祁紅概念上的每個原產地地方政府都會積極保護其本土的茶葉企業,利益使然下的祁紅原產地甚至還有延伸的可能性,這對一個世界品牌,一個貴族品牌而言則意味著血統不純。安徽的茶葉監管機構如果不能更好的肅清祁紅血統,不能協調祁紅同門之間的利害,祁紅這個品牌是很難重生的。主管部門亦有必要召開聽政會對祁門紅茶的原產地重新劃分和認定,與其三個和尚沒水吃倒不如讓一個和尚好好念經以傳衣缽,窩里反遠比外患要鬧騰的多。
即使是在祁紅的主要原產地的祁門縣境內,對于祁紅的品質控制也沒有一種很好的做法。在中國的很多地方,公司加農戶的生產模式仍是茶葉生產的重要途徑之一。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訓和交流,勢必會造成茶農對祁紅質量標準的理解產生差異,這就會使得千家萬戶加工的祁紅毛茶在工藝上很難統一,如此幾番下來祁紅的民間標準就會出現很多版本。
基于低投入實現茶葉產業化以及品牌資源共享的公司加農戶模式的弊端于是就暴露出來了,雖然很多茶葉生產組織者總是在標榜它們是一絲不茍的茶葉生產標準化推廣者,但是這些注冊泛祁紅商標的茶商往往只是在收購成品茶的時候才出現,即使推廣茶葉加工標準也不過是形式主義罷了。
祁紅的沒落是因為其他茶葉種類的興起雖然有一定道理,例如烏龍茶、花茶甚至普洱茶的流行蔓延,然物競天擇,祁紅自身品質的不斷下降也是它遭受市場遺棄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所謂的大品牌資源共享下的低級水平的合作生產模式無疑又是造成祁紅品質驟減的禍首。(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