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山:用心做好“茶”文章
發布時間:2025-02-14 點擊:36
“買得青山只種茶,峰前峰后摘新芽。”日照市嵐山區從1966年“南茶北引”至今已經有48年的發展歷史,成為日照綠茶的主產區、北方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
嵐山區面海靠港,氣候溫暖濕潤,受海洋環境影響較大,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形成了嵐山特有的酸性土壤。全區宜茶面積約15萬畝,發展綠茶的條件得天獨厚。目前已投產茶園9.6萬畝,263個種植村,6.3萬戶茶農,年干茶產量達到6800噸。規模與產量優勢奠定了日照嵐山重點產茶區縣的基礎,與此同時,區委區政府不斷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用心做好一篇“茶”文章。
高科技擦亮茶品牌
據統計,目前日照茶葉產量占全省總產茶的三分之二,而日照茶葉70%的產量出自嵐山。上世紀90年代,日照茶葉統一稱作“日照綠茶”,知名度很高。然而,“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模式,讓茶農小富的同時,品牌效應卻越做越小。
由于缺乏品牌保護,到本世紀初,嵐山茶產業出現產品名稱多、經營規模小、在市場上相互壓價的現象。全區200多家茶葉企業,只有“雪青”獲得了省級以上品牌。
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圍,需要“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監管、統一宣傳。”嵐山“綠茶人”摸準了日照茶產業發展的命脈,經過一番努力,今年7月,巨峰鎮的“圣谷山”綠茶拿到了美國雨林聯盟san認證頒發的國際可持續農場認證證書——雨林認證,開啟了嵐山綠茶走向國際市場的“綠色通道”。這在江北尚屬首家。
12月19日,巨峰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丁明來告訴記者,雖然南茶北引時間不到50年,但他們一直“引導鎮內茶企增強品牌意識,加強技術創新,相繼攻克了20余項技術難關,目前推廣的扦插繁育、配方施肥、合理修剪等新技術,使茶園規模迅速擴大,茶葉品質和經濟效益有了顯著提高。”
2001年起,有“北方茶都”之稱的巨峰鎮成立了綠茶協會,先后與中國茶葉研究所以及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高校茶葉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并從南方引進了浙農113、浙農117、龍井43等20余個茶樹無性系良種,逐漸融入日照“風土”進行推廣,使巨峰綠茶具備了特有的品質。
嵐山綠茶嘗到了用高科技打造茶葉品牌的甜頭:全區擁有1個中國馳名商標、5個山東省著名商標、6個山東名牌產品和4個山東十大名茶產品。
政策扶持助茶農增收
臨近年底,嵐山區幾個產茶大村的村支書高興得合不攏嘴,今年的茶葉獎勵政策正在一筆筆兌現:小官莊村連片發展茶園面積達221.5畝,獲獎金132900元;土山河村連片發展茶園203.32畝,獲得獎金121992元;張念倫等8名巨峰鎮的村黨支部書記領取今年的“綠茶名鎮”建設工作獎金,合計39.9萬元……獎金雖然不多,但這是對連片種植茶葉的鼓勵。
記者從嵐山區茶葉產業辦公室看到了政府扶持茶葉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區內每年設立1000萬元的農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茶葉產業發展優先享受此政策。對當年成片新發展50—200畝的由區財政按每畝200元給予獎勵;對當年成片新發展200畝以上的由區財政按每畝300元給予獎勵;對當年成片新發展20畝以上的無性系茶園按照每畝300元進行獎勵。
與此配套,各個宜茶鄉鎮也拿出真金白銀扶持茶葉產業。在巨峰鎮,各村每有一家茶葉企業被認定為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的,給予村1000元獎勵,并在“五好村”考核中記15分;每獲得認證一家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企業分別給予村1000元——2000元的獎勵,并分別在“五好村”考核中記15分。巨峰鎮黨委書記田海文說:“心往哪里想,錢往哪里投,我們幾任黨委書記都牢牢把握大力發展茶葉的思路,鎮財政扶持政策大都是針對茶葉設計的,極大地激發了茶農的種茶積極性。”目前,全鎮人均茶葉收入達到6000余元,占人均收入的50%以上。
跳出茶葉做茶業
走進嵐山西部山區,放眼望去,青的是山,綠的是茶,“百里綠茶長廊”因此得名。長廊沿線經過“朝元山、北垛山、南北山、雙石嶺”四大流域,途經34個行政村,涵蓋茶園39000畝,全長51.3公里。
后黃埠村是百里綠茶長廊東起的第一個村,村子依山傍水,周邊是綿延成片的綠色茶園。依托茶園,近兩年村子里建起了自由垂釣園、水果采摘園和技術采摘園。村支部書記劉賢山說:“我們成立了旅游合作社,還流轉了五十畝茶園用于自由采摘,便于游客體驗采茶的樂趣。村里的五個茶家樂已經啟用了,吃住的地方都有了。”
而在“百里綠茶長廊”腳下,計劃投資3000萬元的干茶一條街和干茶交易市場已初現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