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得白就是白茶?安吉白茶被誤解到想要哭泣
發(fā)布時間:2025-02-07 點擊:24
當小編還是一個茶葉小白的時候,第一次聽說了“安吉白茶”,
那時候我堅定不移地相信它是白茶。
——都已經叫“白茶”了,
難道還想叛變不成???
后來學習了《制茶學》課程才知道,
原來它是“膚色白皙”的綠茶呀。
今天我們一起來瞧瞧這種獨特的綠茶,
也來聽聽它與《大觀茶論》的故事。
01|雖然膚色白皙,但人家可是正宗的綠茶!
說到安吉白茶,就難免提到它的故鄉(xiāng)——浙江省安吉縣。地處于天目山之北麓的安吉,群山起伏,樹竹交蔭,終年云霧繚繞,雨量充沛,并且土壤肥沃,有著“中國竹鄉(xiāng)”的美稱。
據考證,大凡茶園四周為竹林或鄰近竹林,所采制之茶葉,一般均含有板栗香或者蘭花香味。安吉縣特有的風貌山水,孕育了安吉白茶清香鮮醇的滋味。
雖然叫做“白茶”,但茶葉的種類可不是根據姓名來分的。我國現行的茶葉分類法,是按照茶葉加工工藝的不同來區(qū)分茶類的。不管是炒青還是烘青方法制作的安吉白茶,采用的都是綠茶工藝,所以安吉白茶是正宗的綠茶。
02|明明是綠茶為什么偏偏要叫“白茶”?
安吉白茶產自于一種珍罕的變異茶種,屬于“低溫敏感型”茶葉。
春季,因葉綠素缺失,在清明前萌發(fā)的嫩芽為白色。在谷雨前,葉色多數呈玉白色。雨后至夏至前,逐漸轉為白綠相間的花葉。到了夏季,芽葉恢復為全綠,與一般綠茶沒有差別。而安吉白茶是在特定的白化期內采摘、加工和制作的,做成干茶呈現黃綠色,而沖泡之后葉底是瑩白色的,所以才被命名為安吉白茶。
依據與安吉白茶相關茶學的資料記載,“安吉縣最早于1930年在孝豐鎮(zhèn)的馬鈴岡發(fā)現了數十棵野生白茶樹,‘枝頭所抽之嫩葉色白如玉,焙后微黃,為當地金光寺廟產’(《縣志》),后不知所終。1982年,在天荒坪鎮(zhèn)大溪村橫坑塢800米的高山上又發(fā)現一株百年以上白茶樹,當時縣林科所的技術人員剪取插穗繁育成功,自此我們得以享用今天的安吉白茶。
03|安吉白茶與《大觀茶論》的故事
你也許聽說過《大觀茶論》,卻可能不知道,安吉白茶就是宋徽宗《大觀茶論》中所指的“白茶”。
宋代徽宗皇帝趙佶(1082—1135)酷愛喝茶,精于茶道,善于點茶。在北宋大觀年間,著有一部《茶論》,后人稱之為《大觀茶論》。《大觀茶論》有二十一節(jié),白茶是其中的一節(jié),見下(括號中為注解):
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一般普通茶樹)不同,其條敷闡(枝條柔軟易鋪散開),其葉瑩薄(葉片呈淺黃白玉石一樣的顏色,且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蓋非人力所可致,正焙(指貢茶產地中心地帶,宋代生產貢茶的工廠稱焙茶工場,以焙為單位)之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銙(宋代餅茶的計數單位)而已。芽英(新發(fā)出的芽葉)不多,尤難蒸焙(宋代餅茶加工經蒸、研、壓、焙等過程,蒸焙指餅茶加工)。湯火(指宋代煮水點茶過程,熱水稱湯)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制造精微,運度得宜(泡茶掌握得當),則表里昭澈(外觀淺黃明亮,湯色清澈)。如玉之在璞(璞是含玉的石頭,“如玉之在璞”,指一片綠色的茶園中有一株白芽葉的白茶,就好像一塊白玉鑲嵌在礦石中),他無與倫也。淺焙亦有之,但品格不及。
上述宋徽宗趙佶所描寫的宋代白茶,在當時也是不多見的。制造得法,品質是非常好的。從描寫的茶樹形態(tài)來看,枝條柔軟易鋪散開,葉片瑩薄,如玉之在璞,老遠望去,萬綠叢中一點白。璞玉般的顏色,是春日里浪漫的點綴。
白化期內采制的安吉白茶
色澤翠綠,形如蘭蕙
葉芽如金鑲碧鞘
內裹銀箭,十分可人
取一小撮入杯沖泡
瑩白色的葉底在杯中舒展開來
輕柔地飲一口
清甜的茶湯滿溢口齒間
春天的味道也從身旁蔓延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