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會雅集之古代和現代觀
發布時間:2025-01-27 點擊:45
“茶宴”一詞最早出現于南北朝山謙之的《吳興記》一書,其中指到“每歲吳興、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會于此”。
到了唐代,茶宴已經正式化。唐代“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錢起在《與趙莒茶宴》中寫道“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反映了唐代茶宴與會者代酒歡宴的感慨之情。
“茶會”一詞最早起源于唐朝,在唐詩中被不斷提及,又有“茶宴”“茶集”之稱謂。如唐代著名才子錢起著有《與趙莒茶宴》和《過長孫宅與朗上人茶會》兩首詩便分別使用了“茶宴”和“茶會”。
唐代茶會中的詩詞多與寺院僧人相關,或許這也說明茶會可能起源于“寺院茶會”,由僧人興起。因為茶對于修行僧人而言,可伏睡魔、滌身心、蕩昏寐等,以茶驅困意,以茶敬佛……
多人共同飲茶,在唐代也已是一種社會常態。唐·呂溫更著有《三月三茶宴序》一篇,更為直觀的描述了三月三上巳節,唐代的文人、士大夫們已經不把酒作為宴會的主要飲料,而是以茶的素雅之意取代酒的世俗味道,體現了文人之間的清雅之趣。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上都,當時的開封社會安定,市民富庶,文化昌盛,為中國茶文化的傳承升華提供了文化元素和物質條件。此時,品飲之雅上自皇帝,下至民眾,舉國皆崇,茶到此時,方成國飲,著名描述宋代茶文化形式的作品有宋徽宗的《文會圖》、劉松年《攆茶圖》,更有宋徽宗作為一代帝王親自撰寫的《大觀茶論》。宋時的斗茶、點茶的茶之風俗,茶會的形式更是多樣而又頻繁,更具浪漫和雅趣之意境。
明代,自明太祖朱元璋廢團茶改散茶,茶的制作和意識形態的表現,更趨向于自然、對自由的追求和對生命的修養。
古人先師為我們留下了如此雋永而深厚的文化積淀,以及或清雅或奢華或寂然或隨性的“茶會”表現形式。我們現代人的“茶會”“雅集”的面貌不僅要展示茶文化的怡然清靜、深厚雋永,亦要符合當下的審美與可接受歡喜的境界。尋找到這個臨界點至難。
最終我仍然堅定不移地選擇了守住內容和品質,用中國文化的元素去創造、去創新。
一場或茶會或雅集的收獲不僅僅是一個娛樂活動形式,收獲的更應是精神的盛宴、身心的潤養。
現在的茶人應不斷地去探索和汲取古人,或經典或書畫或音樂,或精神的寶藏。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底蘊和積淀,足以讓我們現代人的精神世界衣食豐足。因此,“茶會雅集”的延續應該建立在這個文化積淀的基礎上,如果脫離了傳統文化來說茶文化和其表現形式,有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但是,這個時代有其獨特的時代特征,我們也要有創新和升華,“創新”不是隨性的臆想,“升華”也不是簡單的變換形式,需要我們在這個領域不斷地學習、認知、過濾、精進。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傳統文化水平和傳播影響力,從而創造適合時代特征的具有普遍認知和影響、有廣為接受和歡喜的茶會雅集。
現在的“茶會雅集”,可歸納為“生活性、藝術性、儀式性”三種形態。這三種形態可疊進和穿插,但主調一定要清晰明朗,不能混淆不清。
所有的活動是要落地的。所以形式的重要性便凸顯出來,品質、音樂、流程、服式、人員等等,更重要的是“茶品”。如何在活動上詮釋出一道優美的茶湯,是作為活動的第一主角的展示,但現在反而很容易被忽視。燒水的供給、茶器的不同、司茶師水平的參差不齊、對嘉賓茶湯的跟進服務等等,稍有疏忽都是活動的一大缺憾。所以茶會雅集前的統籌、彩排尤其的重要,就像一場唯美的音樂會、一部優秀的電影,哪一個不是數遍的排練才有那精彩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