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百戲”走進福建農林大學 傳統茶文化深受師生歡迎
發布時間:2025-01-12 點擊:59
瀏覽大圖章志峰作“茶百戲”的專題報告和現場演示
瀏覽大圖▲“茶百戲”的雙喜圖
瀏覽大圖▲“茶百戲”的松鶴延年圖
12月22日,武夷學院客座教授章志峰先生應邀到福建農林大學茶學系作“茶百戲”的專題報告和現場演示。
“茶百戲”又稱分茶、水丹青,其特點就是僅用茶和水,不用其它原料,就能在茶湯中顯現出文字和圖案。“茶百戲”歷史上流傳于閩北武夷山一帶,是古代斗茶的重要方式,在武夷山歷代名人如宋代白玉蟾、元代劉說道、明代邱云霄的著作中都有詳細記載。武夷山茶學專業章志峰先生經二十多年不懈研究,于2009年恢復重現。2010年,“茶百戲”技藝正式列入武夷山非物質文化遺產。
“茶百戲”自恢復以來,深受國內著名非遺專家和茶學專家的高度重視。茶界泰斗張天福、博士生導師劉勤晉教授、苑利教授等許多學者多次觀看“茶百戲”演示。2014年以來,“茶百戲”研發人(傳承人)章志峰應邀到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武夷學院舉辦了十多場“茶百戲”的專題報告和現場演示,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
報告會采用演示和講座并用的形式,理論聯系實際,深入淺出,讓這一千年文化生動地展現在師生面前。
首先,章志峰先生為大家展示了幾張惟妙惟肖的“茶百戲”作品,讓原本對這神奇技藝充滿好奇的在座聽眾更加向往,進一步拉近了與師生間的距離。隨后,章老師從“茶百戲”的歷史、茶百戲與點茶斗茶、日本茶道與中國點茶法比較、茶百戲的研究歷程、創意創新、藝術特征、原料加工、演示過程、文化交流、茶百戲與咖啡拉花的區別等方面為師生詳細解讀了這朵在中華茶藝家園中煥發異彩的奇葩。專題報告引經據典、圖文并茂、循序漸進、繪聲繪色。
據悉,章老師創作的“茶百戲”作品離不開它的“十二先生”,即十二個制作道具,當演示的一幅幅梅、蘭、竹、菊、馬到成功、花好月圓等寓意深刻的“茶百戲”圖,配合茶席上的插花展示在師生面前時,從中折射出的意境美讓大家頻頻點頭、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