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名茶:霧中山茶和八功德水
發布時間:2025-01-05 點擊:36
自古以來,四川就是我國栽培茶樹最早的地區,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產茶而著稱于世。蒙頂山為蜀郡種茶的發源地,也是我國名茶的發祥地。峨眉山、青城山、鶴鳴山盛產名茶,并與宗教結緣,民間流傳著很多名茶的傳說。
1、鶴鳴仙茶凝如鶴
地處成都平原西部邊緣的大邑縣,素有七山一水兩分田的稱謂,丘陵山地層層茶樹似海浪,棵棵青茶綠如涓滴。
據傳,道家張三豐在鶴鳴教書時,聽人講鶴鳴山的茶唯白鶴停歇過的那棵才是好茶。三豐找到歇過白鶴的茶樹并打上記號,第二天采下樹葉制成茶,抓一點放進碗里,用開水沖泡后,看見茶葉漫漫張開,變成一只一只象在飛的白鶴。突然從茶碗中飛出一只,變成一個童顏鶴發的老頭,飄然不見了。三豐就采這棵茶樹籽,種遍鶴鳴山,制成茶不獻官,卻把茶葉分送給山民,治好了不少人的疑難怪病。后來,老翁度張三豐成了神仙。鶴鳴山茶被朝廷飲定為貢茶。
2、仙茶的傳說
相傳[西漢]末年,邑人吳氏理真,在蒙頂山即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樹,高不盈尺,不生不滅。采制成茶泡飲能治百病,七株茶被人稱為仙茶,后來取名為甘露茶,茶樹歷經一千多年,七株仙茶,在蒙頂山現存的[漢碑]和[明清]兩代石碑上均有記載。
3、抗貢茶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高僧來峨眉山,把茶籽種在山上,還教山民管理茶樹的方法。從此,峨眉山上就有了茶樹,長得枝繁葉茂,郁郁蔥蔥,茶農摘下茶葉制成香茶,緊結纖秀取名峨蕊,扁直形如竹葉取名竹葉青,游客們喝了贊不絕口。
一年,康熙游峨眉山,喝好茶,降旨每兩年向皇宮進貢一次。到時百姓們不能采摘,守著茶樹哭泣。一位身穿綠衣姑娘見狀,說她有辦法,將手中白紗巾在茶樹上一繞,茶樹全變成了白枝白葉,縣官司派人采摘制成,康熙一見大怒。不送貢茶時,茶樹又轉青,又制出香茶,康熙聽說,令全部砍光。等砍樹人一走,百姓就給茶樹除草、培土、施肥,第二年長得茂盛青翠,百姓又喝到香茶。年復一年的砍,百姓們年年培育茶樹,一連砍了九年,而且還連根挖,當挖一棵老茶樹時,挖一下,長得高,象一把傘,結滿很多大茶果,縣令叫用刀快砍,茶果象雨點往縣令頭上落,這撥人逃之夭夭,從此再也不敢來砍茶樹,人們就叫那棵老茶樹為抗貢茶。
4、霧中山茶和八功德水的傳說
[清代]有位皇帝,三十多歲頭上長出幾根白發,令御醫在一年之內主其白發轉青,不然,要砍頭問罪。御醫用盡藥方,仍不見效。有天晚上,他夢見一個和尚指著西方,比著八字。經僧人解夢,是說西方道教圣地西蜀晉原縣(今大邑縣)開化寺后山上長的茶樹,制出的茶葉能除病益壽,八字指山那股八功德泉水。泉水泡霧山茶,皇帝喝了,白發就能轉青。御醫照此辦理,服用后,果然白發轉青。皇帝冊封八功德水為神水,御定霧中山茶為貢茶。[宋代]詩人陸游在蜀州作官司時品嘗此茶,賦詩一首少逢重九豪華,南陌雕鞍擁鈿車。今日蜀中生白發,瓦爐獨式霧中茶。[明代]新都學者楊升庵贊此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凈、七不噎、八除病的特點,因此為名。
現在民間還流傳著很多有關名茶的傳說,茗山生態茶小編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但是這些有關茶的傳說卻很有意思的,有的還有歷史可依,在加上民間添加一點神話的色彩,就讓這些名茶的傳說更神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