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葉加工的幾千年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5-01-02 點擊:37
茶葉必須經過加工才能成為商品。茶葉加工從手工操作到機械化生產,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其問大體可分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茶葉加工起源時期(公元前2000一公元960年)。這一時期是從發現茶樹鮮葉咀嚼可以消炎解毒到鮮葉曬干貯藏備飲,最后到制餅烘干、碾碎沖泡,約經歷2000多年。到了唐代才形成手工小作坊式的加工業,這時在加工技術上已比較講究,正如陸羽《茶經》中所說:“晴采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茶有千萬狀。”從這些記載中可看出當時把鮮葉加工成各種形狀的餅茶至少要經過五道工序。
第二個時期是茶葉加工變革時期(961—1368年)。這一時期主要是由餅茶、蒸青團茶發展到蒸青散茶,后又發展到炒青散茶。由于制茶工藝及其所用機具的改革,增加了茶葉的香氣和滋味,可以全葉沖泡飲用。
第三個時期為茶葉加工發展時
期(1368--1700年)。在這個時期不僅發展了炒青綠茶制法,而且開發了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花茶類,花色品種齊全,我國成為世界上茶類最豐富的國家。
第四個時期是茶葉加工機械化時期。19世紀,國外開始利用機械加工茶葉。1830年杰克勒發明了六角箱形萎凋機;1868年英國金門德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盤式揉捻機;1870年印度人麥克米肯發明了箱形抽斗式烘干機;1884年日本人高林謙之發明了3種綠茶機械;1925年印度的杜爾斯第一次把煙草切絲機用于切制茶葉;1930年印度的麥克爾徹創制成功c.t.c揉切機;1958年印度托克萊茶葉試驗站研制出洛托凡紅碎茶機;197卜1976年世界上一些主要的紅碎茶生產國相繼研制各種揉切機械。我國早在唐宋時期就懂得利用水車將茶碾碎制成團茶,但逐步普及利用機械加工茶葉則是新中國成立才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