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出昌寧客商來淘金
發布時間:2024-12-27 點擊:48
沿著水冬瓜樹制成的梯子,登上懸于空中的走廊,向下望去,堆積在木地板上的茶餅仿佛穿越了時空,將古老的味道揮灑于空氣中。厚重,香醇,這四個字構成了極目所見昌寧茶的歷史與特質。這是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末期的“文物級茶倉”,位于原昌寧縣紅茶廠、現昌寧龍潤茶業公司內,適宜的溫度與濕度下,一大批產自昌寧地域的茶葉正在靜候著買家。
在更早一些的時候,中國it界巨頭聯想集團意向性地與昌寧縣達成合作協議,似有進軍茶葉市場的準備;而再過幾天,來自全國各地的400多客商也將來到昌寧,只為找到最好的茶葉。昌寧縣龍潤茶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加榮告訴記者,今年以來,眾多的客商都盯上了昌寧茶葉。在采訪中,記者試圖探尋這一商機背后的昌寧茶業江湖。
一株古茶樹養活一家人
聯席村,是昌寧一個古老的小山村,在這個村的田間地頭、房前屋后,生長著許多珍稀的古茶樹。每年進入3月份,山中的晨霧尚未散盡,阿強就會背上背簍,與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出門采茶。阿強家的3棵古茶樹,每棵每年可采鮮葉100公斤左右,收入可達15000多元。
翁大國是漭水鎮沿江村茶山河村民小組的村民,在村東頭的一條箐溝邊,翁大國擁有一株昌寧縣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樹,經過茶樹專家考察鑒定,這株大茶樹高15.8米,樹幅6.7米×8米,基部最大莖圍超過了4米。“從我記事起這棵茶樹就有這么大了,外地的老板、茶葉專家經常來看,說它的年齡已有一千年以上了。”翁大國說。
據悉,這株野生古茶樹在滇西乃至省內茶業界都享有盛名,深受茶商青睞,自然也給茶樹“主人”帶來了不菲的收入。“我家這棵茶品質相當好,外地老板經常來跟我預訂,現在每年都有上萬元收入,發得好的那一年收入會更多。”說起這株古茶樹每年帶給他的收益,翁大國滿臉都是喜悅。“現在每年我們一家人光靠這棵古茶樹的賣茶收入,就已經夠生活了。”
企業出資保護古茶樹資源
古茶樹被稱為茶樹“活化石”,如何保護好這些珍貴的資源,專門進行古茶樹開發保護的保山叁陸伍茶葉有限公司進行了一些嘗試。
去年,家有15棵古茶樹的沿江村茶山河村民小組茶農翁大學,與保山叁陸伍茶葉公司簽訂了一份古茶樹保護協議,從公司領到了5900元的管護費。公司總經理榮麗蘭介紹說:“古茶樹之所以珍貴,就是因為不具備再生的條件,為了保護好這些資源,我們公司也配合政府相關部門做了一些嘗試,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由公司向茶農提供一筆經費,讓他們在受益之后來一起調動保護古茶樹的積極性。”
從去年開始,叁陸伍茶葉公司先后與漭水鎮沿江、聯福、翠華3個村的1005株古茶樹主人簽訂了古茶樹保護協議,并拿出15萬元資金兌付給茶農,專門用于古茶樹保護。“保護古茶樹資源,僅靠我們一個公司來做力量是有限的,全體農戶、公司,包括我們的政府都要對古茶樹保護高度重視,把我們這么好的生態環境保護起來。”榮麗蘭說。
好茶出昌寧客商來淘金
每逢茶葉采摘季節,小城里會涌來各方來客,浙江、福建、云南各地的都有,大家的目標只有一個,找到好茶,回去賣個好價錢。
據悉,康師傅、娃哈哈等冰紅茶的原料中,有一部分就來自于昌寧,而最近it界巨頭聯想也盯上了昌寧紅茶。“我們已經將昌寧當地的茶葉資源做了認真調查,已經形成報告上交聯想集團。”洪杰滿是憧憬地對記者說:“目前已經有了初步意向,如果聯想真的在昌寧投資建廠,這將是昌寧茶業邁出的一大步,昌寧茶業最終會走向世界。”
而羅加榮已經通過龍潤的銷售渠道召集了全國400多加盟商來昌寧。“上月中旬來自全國的茶業商人走進了茶山,尋訪購買昌寧的優質茶葉,這是對昌寧茶葉的一次大規模推介。”
據了解,每年茶葉上市后,都會有許多茶商匯聚昌寧各鄉鎮選購自己需要的茶葉。為方便茶產品市場交易,近年來昌寧分別在具備市場潛力的溫泉、漭水等鄉鎮建起了專門的茶葉交易市場。去年初,溫泉鄉圍繞建設滇西乃至全省茶葉生產交易中心目標,投資24萬余元,重新選址建起了占地7畝多的茶葉交易市場。去年,溫泉鄉共完成茶葉交易6500余噸,今年,交易比去年更火,全年交易量已突破80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