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
發布時間:2024-12-25 點擊:30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
神農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在《史記吳起傳》與《說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說明神農氏的部族發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這正是今日大神農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茶葉的環境里,神農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為華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禪讓王位于大禹,氏族社會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帶,前幾年己在該處王城崗發掘出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戰敗防風氏,逐漸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的記載。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紹興留有大禹遺跡。
夏禹原讓位于百蟲將軍伯益,但為兒子夏啟奪權,啟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發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峰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為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跡。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為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
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
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茶業,最初興起于巴蜀。《漢書地理志》稱:巴、蜀、廣漢本南夷秦并以為郡。巴蜀的范圍較大,居住民族除巴人和蜀人之外,還有濮、、苴、共、奴等許多其他少數民族,巴族、蜀族,不過是其中分布較廣、人口較多的兩個大族。這些民族,大致在夏商和西周時,還停留在原始氏族階段,至春秋、戰國期間,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才由原始走向文明,但是,從中原的觀點來看,這些民族或地區,仍然是屬于南夷的化外之區;巴蜀歸屬于華夏,是在秦統一和設置郡縣以后的事情。
周朝時期,巴蜀地區雨水充沛、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最適宜茶樹生長。基于這種原因,巴蜀地區的茶樹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巴蜀就成為茶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巴蜀一帶也就成了茶樹種植的中心地帶。當時巴蜀地區居住的部落除了巴人和蜀人以外,還有其他十多個勤勞勇敢的少數民族。他們在長時間的生活實踐中,大量接觸到茶樹。他們漸漸發現,茶葉不僅可以治病,還可以解渴降暑、提神息熱,是一種很好的飲料。自此,飲茶蔚然成風。據《華陽志》記載,周武王伐紂時,巴蜀等西南小國還將其所產茶葉當成貢品獻給周武王,使周武王大開眼界,同時周武王也養成了飲茶的習慣。在周武王的倡導下,華夏大地開始普遍飲茶。
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已相當發達。人們不難設想從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所以說我國祖先發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
清初學者顧炎武在其《日知錄》中考說: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指出各地對茶的飲用,是在秦國吞并巴、蜀以后才慢慢傳播開來的。也就是說,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為業的。顧炎武的這一結論,統一了中國歷代關于茶事起源上的種種說法,也為現在絕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因此,常稱巴蜀是中國茶業和茶葉文化的搖籃。
(責編:李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