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紫紋羽病
發布時間:2024-12-25 點擊:34
癥狀 又稱霉根、泥龍、爛蒲頭等。病菌從幼嫩根系侵入,后擴展到較粗的支根及主根上。病根初為黃褐色,后變黑褐色,嚴重時皮層腐爛變黑,在被害根表面可見紫褐色絲縷狀菌絲,菌絲糾結成根狀菌索,菌索縱橫交錯呈網狀,索內菌絲呈“h”狀連結,根部布滿菌素,后期樹干基部及附近地面形成一層紫紅色絨狀菌膜。桑根染病,枝葉生長緩慢,細小,葉色發黃,下部葉提早脫落,枝梢先端或細小枝枯死,最后整株死亡。
病原 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稱桑卷擔子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菌絲有兩種:一種是營養菌絲,侵入皮層;另一種是生殖菌絲,寄附于根表面。營養菌絲黃褐色,粗細不一。生殖菌絲紫褐色,老熟菌絲節間內有空胞,菌絲糾結成根狀菌素。菌索呈不規則網狀,外松內緊,后期發育成不規則形苗絲塊。腐朽根部產生半球形菌核,菌核外部紫紅色,中層黃褐色,內部灰白色,存活數年。樹干基部的紫紅色菌膜,即病原菌子實體,其外層著生擔子。擔子圓筒形,無色,向一方彎曲,具3個隔膜,大小25—40×6—7(um),每個細胞上生一擔孢子梗,上生擔孢子。擔孢子長卵形,無色單胞,大小16—19.5×6—6.4(um)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素和菌核在病根和土壤中越冬或越夏。主要借病根接觸、水流、農具傳播,很少由擔孢子飛散傳播。帶病桑苗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病菌大多分布在土壤5—25cm范圍內。屬好氣菌。生育溫限8—35℃,適溫27℃。桑園發病時,先出現中心病株后,向四周擴散。如水源遭受病菌污染,則可致全園發病。土壤積水或酸性、砂礫土質的桑園易發病。連作地或桑園問作甘薯、馬鈴薯等易感病作物發病重。該菌可侵染48科113種植物。
防治方法 (1)加強檢疫,禁止從病區調運桑苗。栽植時對感病或懷疑苗木帶菌的用45℃溫水浸泡20—30分鐘或0.3%漂白粉浸泡30分鐘、1%的96%硫酸銅液浸泡l小時、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泡30分鐘。 (2)重病田實行與禾本科作物進行3—5年輪作。(3)加強桑園管理,做好改土工作,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酸性較重土壤施用生石灰100—150kg。(4)發現病株及時挖除,連同殘根—起燒毀。同時要挖一條深1m寬30cm的隔離溝,挖出的帶菌病土堆在病區,或噴灑2%的43%福爾馬林液,密閉半月后種桑。(5)土壤處理用氯化苦熏蒸消毒或氨水灌澆消毒。也可用50%多苗靈可濕性粉劑每667m25kg拌土撒勻翻入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