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路古道遺存難尋覓
發布時間:2024-12-19 點擊:44
福建訊
武夷茶路 古道遺存難尋覓
當年繁華的武夷茶道,現在只找到殘存的一小段
▲武夷茶路上的“金利合”老字號藥店,當年可是給往來的旅人提供了許多便利
江西鉛山河口碼頭,當年的茶葉經過茶道運到這里再轉運北方
下梅村,當年武夷山最大的茶葉集散地
n欄目主持 李熙慧 包華
也許你不曉得,電視劇《喬家大院》里的喬致庸,當年之所以富甲一方,是靠從武夷山販茶發家的。劇中有這么一段情節,喬致庸從叫花子手中得到一張茶路圖,靠著地圖的指引,他南下武夷山販茶葉,循著一條茶路把茶葉販往俄羅斯恰克圖,大賺一筆。
歷史上,國際茶葉貿易通道跨越中國南北兩端,全長5500多公里,起點便是崇安古道,這條古道從武夷山下梅到江西鉛山段,約100多公里。
那時,武夷山區的茶葉沿著各條水路運到下梅。山西商人集中來下梅采辦茶葉,著名的有常家、喬家、曹家、渠家。在茶葉販運鼎盛之時,每年經過古道輸往國外的茶葉不下450萬公斤,僅山西大勝魁上商號一家,就有上億兩白銀在這條商道上流動。中國商人販運茶葉到俄羅斯恰克圖后,再由當地的商人轉賣到歐洲各國。
這段歷史,惹起了阮任藝深深的興味,他來到武夷山,開始尋訪崇安古道。
可當阮任藝尋覓這條古驛道的時候,發現它已經改頭換面,變成了現在的308省道。他說,那時他在四周的山坡上搜索了半天,什么都沒發現,下山的時候,他終于在田埂上找到一段古道遺存。公路成“之”字盤旋下山,古道就在之字中間筆直地通向山下,被公路切成幾個小段。古道寬2米,中間大、兩邊小,陳列非常整齊,規格遠遠高于普通的山間小道。他確信這條是源于漢武大帝時的“五尺道”。
小阮坐在石階上,抹著汗,看著古道筆直通向如黛的武夷山脈,很慶幸自己終于找到了崇安古道最后的遺址。
不過,在下梅村他看望出許多和古道有關的“茶事”:在清朝,下梅村的鄒氏家族差不多壟斷了崇安地區的茶葉貿易生意,下梅成為崇安地區有名的茶市。鄒家又和最早來下梅販茶的山西榆次常家結成了商業同盟,山西商人也差不多都在下梅采辦茶葉。
就這樣,每年農歷四月春茶采摘的時候,武夷山區的茶葉紛紛會聚在下梅。裝箱,用獨輪車推、用肩挑,喊著號子,把茶葉運過武夷山,抵達江西的河口碼頭。而下梅的行東們也是走古道翻過武夷山,到河口碼頭迎接遠道而來的山西商人。
來到古道的另一頭江西鉛山,阮任藝找到了“河口碼頭”。這里的水道四通八達,連接閩、浙、贛、皖、湘、鄂、蘇、粵,是八省貨物的轉運碼頭,有“八省碼頭”之稱。當年茶葉就是從這里開始了運往北方的迢迢旅程。
□人物鏈接
阮任藝:福州人,28歲,畢業于廈門大學藝術教育學院美術系,熱愛游覽、攝影。2004年至2007年在福建畫報社任美術編輯期間,他從閩西到閩北,走訪拍攝了過江浦、崇安、黃土關、站嶺等八條省級古驛道。現仍在持續游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