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的特征
發布時間:2024-12-10 點擊:32
認為“好茶”主要有以下特性:
一、純生態性
茶是飲用品,當然必須考慮其中是否含有起反面副作用的農藥等成分,因而首先應該講求天然純生態性。噴灑過農藥的茶會有“叮麻不適”感或“喉癢”反應,也就談不上“溫”。徹底杜絕農藥而達到“純生態”性是“好茶”的首項主要的標準。人為灌木茶,即臺地茶,又稱新式茶園的茶,是很難避免農藥的,只有大葉種喬木茶才能實現純生態性。
二、茶味正常
飲茶是為了享受其美味,因而茶中不宜有異常而使人厭惡的滋味或氣味。而這類滋味和氣味多來源于加工或保存不正常。要使茶避免這類異味,加工和保存都必須正常化。
“加工正常”主要指采摘鮮茶盛放、殺青、揉制和干燥四大工序。采摘以一芽二葉或三葉者為宜。集放須避免鮮茶發酵。殺青以手工“鍋炒”成純黃綠色為上。干燥以兩天內曬干或低于38℃無煙適溫烘干為上。否則“茶味不正”,談不上“溫”與“厚”。“保存正常”,則包括杜絕受污染和避免霉爛。受污染或霉變的茶其“茶味”不正,也談不上“溫”與“厚”。
三、生津潤喉性強
生津潤喉,使喉嚨滋潤滑膩而舒適,消除及避免口舌和喉嚨的干燥感。生津潤喉度高,符合“溫”所包括的標準范圍。
四、苦澀味適中且入喉速消
許多人誤以苦澀味的輕重來論“茶氣”,并夸贊苦澀味偏重的茶“霸氣”。茶中固有難于避免的苦澀味,而人類的味覺也需要并適宜適度的苦澀味,但沒有幾人適宜偏重或過重及長時間留在喉嚨的苦澀味,人們飲茶是為了品嘗和享受其中特有的“茶味”的。真正的茶味并不是苦澀味,而是隱藏在苦澀味背后的,由苦、澀、甜三味巧妙調和形成的只有該茶才特有的濃釅爽口的甘醇味及其獨賜的感受。
“茶氣”足與否,并非完全取決于茶的苦澀味,苦澀味偏淡的茶,其“茶氣”也未必不足;苦澀味偏重的茶,其“茶氣”未必就足。切不能僅憑苦澀味的輕重論其“茶氣”。
苦澀味適中又入喉速消,而入口前后的甘醇味則濃,也就是滿足“性溫”的條件。苦澀味消失后往往接著“回甘”,其快慢、強弱和持久度因茶而異。同片區茶中,人為灌木茶(即臺地茶)的苦澀味偏重,喬木茶尤其老喬木茶的苦澀味較輕而且消失得更快,甘甜味較濃,回甘也較好。
五、茶味醇厚
喝茶也為品嘗醇厚的茶味。茶味醇厚包括茶特有的滋味和氣味濃郁,亦即微帶瞬間苦澀味而偏重于甘醇味的難于言狀的綜合性“滋味”和誘人的香氣濃郁,也就是先人所謂“味厚”,并非指苦澀味偏重。茶湯入喉時其苦、澀、甜三味明顯而均衡并且喉感深,是茶味醇厚的首要標志。這里的“甜味”,不是指茶湯入喉且苦澀味消失以后的反彈出“回甘”,而是茶湯還在口腔及入喉時所感覺到的甜味。
六、經久耐泡
茶只有耐泡度較高,其多道茶湯才會“味厚”,才滿足其“好”的條件。
七、有珍藏價值
普洱茶與眾不同的突出特點,是妥善保存的保質區沒有嚴格的時限性,并有較高的珍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