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昌寧茶產業如何解困?
發布時間:2024-12-03 點擊:35
“不知道這茶是從哪里發出來的。”“不知道要怎么樣才能把這些茶葉摘完。”“不知道這么多的鮮葉要賣給誰。”溫泉鎮尼諾村黨總支書記周發榮用3個“不知道”,總結出了茶農近期的感受。
這3個“不知道”,不僅僅是尼諾村的“總結”,昌寧全縣的茶農同樣在其陪伴下,度過了一個春茶季。全縣所有茶農都感到了“倒春寒”,鮮葉的收購價格與去年相比,差不多每個時段都要低2元以上,而茶葉的同時萌發,更讓這種落差體現得淋漓盡致。
共同發力 攜手解困
“茶產業要持續發展、做大做強,必須建立在茶農信心的基礎之上。”如昌寧縣副縣長楊朝強說,面對嚴峻形勢,昌寧縣積極采取有力措施,政府、企業、茶農上下齊心,最大限度降低損失。昌寧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帶頭深入茶園、茶企、茶市開展專題調研,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確保產業健康發展和降低茶農損失的“茶六條”,即涉茶部門、金融機構、制茶企業緊密團結,共渡難關;制茶企業、專業合作社積極拓寬銷售渠道,確保茶農鮮葉款及時足額兌付;ctc紅碎茶生產線全力生產,最大限度地收購鮮葉,保證茶農利益;電力公司全力保障制茶企業和茶葉初制所電力供應;鄉鎮以組建茶葉采摘隊、互助組等形式保障采茶用工需求;鄉鎮和有關部門積極協調聯系、主動靠前服務,確保茶產業健康發展。
“我們要在這個地方生存,就得有群眾的支持。在今年這種市場條件下把茶葉收起來,即使自己倒貼一點,也不能讓群眾對市場、對產業喪失信心。”面對市場的低迷,漭水鎮明德村茶葉加工戶禹春祥仍然堅持收購著。昌寧縣茶辦統計數據顯示,全縣春茶干毛茶總產達699.43萬公斤,同比增長35.81%;實現產值23299.89萬元,同比增長2.37%,在干茶價格、鮮葉收購價格持續走低的情況下,仍保持了平穩發展態勢。其中,累計收購ctc原料鮮葉3000余噸,生產ctc紅碎茶650噸,同比增長56.07%,鮮葉收購均價2.7元/公斤,支付茶農鮮葉款810多萬元。
立足資源 做精產品
正當昌寧縣上下努力抗御市場“寒流”的時候,一個好消息讓昌寧茶人信心倍增: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幫扶西南山區貧困茶農示范項目在昌寧啟動。
參加啟動的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院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士康和原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局長、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副會長孫偉林,浙江省茶資源跨界開發應用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朱躍進3位專家實地考察,為昌寧古茶樹保護與利用、茶產業轉型發展建言獻策。張士康建議:“茶產業的發展基礎在傳統,突破在現代,要以開放的心態面對茶產業發展的新常態。昌寧茶產業轉型升級,一要充分發掘昌寧的獨有資源,特別是對古茶樹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二要設計并打造好自己的品牌,并通過策劃全國性茶事活動和利用各類媒體進行宣傳推介;三要立足創新,創造一批特色茶產品帶動產業發展;四要創新商營模式,打造茶莊園、茶天堂等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購物餐飲等為一體的復合消費模式。朱躍進建議:“昌寧在古茶樹的保護上要有規范的管理流程,在現代茶園建設上要建立標準化的生產程序。”
昌寧茶人也在思考著、探索著。“今年的茶市場變化,對我們來說影響并不太大,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有傳統的銷售渠道,全國1500多家加盟商銷量穩定增長;二是拓展了旅游銷售渠道,在全省建立了5家3000平方米的專營店;三是成立了理想科技集團做網絡直銷,建立了點對點分享的銷售模式。”龍潤茶業集團副總裁趙映旭坦言,昌寧茶產業轉型發展,應重點在精細化、品質化、品牌化上來做文章,加強茶園管理,強化農殘監管,做實分級采摘加工,做到從原料到產品銷售一條龍的監管,以品質來提升整個產業的價值。
昌寧縣古茶樹保護協會擔任副會長的昌寧龍潤茶業公司總經理羅加榮,是一直致力于古樹茶保護與利用的茶人之一。對昌寧古茶樹的保護和利用,羅加榮提出:“在保護古茶樹上形成全民參與的氛圍和格局、在營銷上要有昌寧古樹茶品牌意識、在制作加工上形成統一的規范標準。”羅加榮認為,昌寧茶特別是古樹茶要把純生態作為最大賣點,以古樹茶、生態茶帶動整個茶產業的健康發展。
據了解,昌寧縣目前正在制定相應的措施,重點將從強化茶園基地建設、開展示范茶所建設、走品牌振興之路等8個方面著手,促進茶產業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