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龍井盧正浩-坦洋工夫茶的創制及發展
發布時間:2024-11-30 點擊:55
茶葉小型包裝機 ?西湖龍井盧正浩-坦洋工夫茶的創制及發展
坦洋工夫茶的創制及發展
坦洋工夫茶是怎么來的,這所謂的工夫茶和它的發展是個什么情況呢?
坦洋工夫紅茶的創制要從清朝說起,隨著茶莊的發展逐漸擴大茶葉市場。
十七世紀初,茶葉的飲用開始在歐洲流行。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以后,英國和歐美各國紛紛與我國進行茶葉貿易。英國人捷足先登,于1644年將福建茶西湖龍井盧正浩葉運到英國,并引
起了英國人普洱茶的副作用對茶葉的普遍嗜好。英國政府為了保證國內有一定玫瑰花茶批發量茶葉庫存,便令東印度公司在廈門設立商務處,組織以福建為主的茶葉運回英國。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開放后,茶葉輸出逐漸增多,促進各地開荒種茶,茶葉生產得到快速發展。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規定“遍瑜香船,嗣后口岸決定于廣州”,同時還規定茶葉出口只能茶商行代辦,禁止民間交易。由于福安水路可通達廣州,茶葉運銷對路遠銷有利。頭腦靈活的坦洋人,審時度勢,紛紛改開荒種茶為試制新茶,做起茶行的生意。他們以“坦洋菜茶”為原料,細制桂香茶,打開國內外市場。清咸豐元年(1851年),建寧茶客來坦洋購茶,將紅茶制作(自然萎凋、手工揉捻、室內發酵、炭火烘焙)從崇安傳入坦洋,以坦洋菜茶鮮味做原料生產出來工夫紅茶,外形細長勻整,帶白毫,色澤烏黑有光(當地又稱烏茶),內質香味清香甜和,湯色鮮紅呈金邊,葉底紅勻光亮。坦洋村人胡福四(又名胡進四)創辦的萬興隆茶莊最早茶標“坦洋工夫”運銷荷蘭、英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余個國家與地區,年創收外匯茶銀百余萬元。在掀開坦洋茶葉歷史新篇章的同時,也開創一段閩紅的傳奇,樹立了“坦洋工夫”茶史的豐碑。
坦洋工夫紅茶享譽國內外
1851年,“坦洋工夫”在坦洋村試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倍受西方市場的青睞。此后,大批商賈慕名而來,入山求市,著名茶行相繼崛起,一時聲名遠播,馳名中外。18世紀,紅茶在英國流行,“坦洋工夫”以其高貴品質征服英倫三島,成為英國皇室的專用茶葉。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國酒貴州茅臺同時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成為當時歐洲的流行飲品,躋身國際名茶品牌之列,暢銷20幾個國家。
最輝煌的時候,“坦洋工夫”每年制干茶兩萬多箱,茶葉收購的范圍方圓幾百公里。當時,從國外寫來的信件,無須冠以省、府、縣之名,只要直書“中國坦洋”,便可準確無誤地抵達收信人手中,其名聲甚至蓋過“中國福建”。
坦洋工夫紅茶以以高貴品質普洱茶是綠茶嗎征服英倫三島,與貴州茅臺酒同奪巴拿馬國際烏龍茶屬于博覽會金獎,躋身國際名茶之列。但后來,它卻盛極而衰,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驚嘆和難解的遺憾。
坦洋工夫紅茶的轉機
從民國二十三年起,“坦洋工夫”卻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陷入沉寂。新中國成立后,政府積極扶持茶區生產,“坦洋工夫”產量一度創出歷史最高水平,可惜好景不長。70年代,綠茶開始受到大眾的熱情追捧,坦洋茶區由“紅”改“綠”,僅在坦洋和鄰近的幾個村保留生產少量工夫紅茶出口,年產僅100噸。
到了后來2004的時候,隨著扶貧工作的展開,在茶界泰斗張天福的鼓勵下,2004年7月,魏文生在福安設立“坦洋工夫”紅茶基地,之后,他又想盡各種辦法推介紅茶。先后開設了“元泰紅茶”專柜,讓過往的顧客免費飲紅茶,成立了“福建紅茶俱樂部”,舉辦了“元泰杯”世界紅茶征文比賽以及紅茶品茶會等活動。他的復興行動引起了福安市政府對“坦洋工夫”的重新審視。
此后,當地政府組織一批又一批省內外茶葉專家及經濟專家對提案內容進行實地調研。調研結果一致認為陳成基“重振‘坦洋工夫’”的提議具有遠大意義和可行性,調研報告提交福安市委市政府,立即被采納。
隨后,坦洋工夫紅茶慢慢走上了復興之路,并且茶葉生產規模逐漸擴大,當地的茶葉生產能力也與日俱增,讓更多的人能夠喝到坦洋工夫,國內的坦洋工夫茶業也得到了最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