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產業發展優勢極為明顯
發布時間:2024-11-29 點擊:40
湖南發展黑茶產業,優勢極為明顯,主要有以下幾項:
一、黑茶乃促進民族團結的橋梁和紐帶
千百年來,我國邊疆少數兄弟民族以游牧為生,日常食用牛羊肉奶,每天必須飲茶以利消化。素有寧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無茶”、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之說。在我國六大茶類中,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在世世代代的生活實踐中主要選擇了黑茶。黑茶成為他們日不可缺的生活必需品。歷代王朝的統治者正好利用這一根深蒂固的嗜茶習慣,將茶作為統治少數民族的重要工具之一;并專門成立茶馬司”,制訂以茶易馬”等一系列以茶治邊”的政策。
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各少數民族和漢族一樣,獲得翻身解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60年來,從中央到產茶區各級政府十分關懷少數民族的生活,制訂與實施了黑茶生產、加工和供銷的優惠政策,基本保證了少數民族對茶葉的需求。黑茶已成為促進民族大團結的橋梁和紐帶。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快速全面推進,少數兄弟民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他們對茶葉的數量與質量必將提出更高的要求。維護和發展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在當前新形勢下,更好地滿足少數民族對茶葉的需求,就是為促進民族大團結添磚加瓦。可見,發展黑茶產業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二、黑茶既有牢固的傳統市場,又有廣闊的潛在市場
經過長期的、若干世代的生活實踐,邊疆少數民族選擇了黑茶”,甚至還有無‘安化'字號不買”的說法。在藏、蒙、維吾爾等少數民族地區,黑茶的傳統市場是相當牢固的。可是,在國內其它大部分地區,廣大消費者并不了解湖南黑茶,誤認為黑茶都是粗老茶”。例如,在號稱茶都”的杭州,在上千家大小茶館里,幾乎喝不到一杯安化黑茶。但可喜的是,近些年來,廣大茶葉科技工作者,特別是以湖南農業大學施兆鵬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深入黑茶產區,對黑茶的加工、品質、新產品開發以及功能性成分對人體的保健作用等,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取得了創新性成果,揭示了黑茶的獨特品質與奇妙功能,為黑茶新市場的拓展,奠定了科學基礎。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崇尚生活品質、渴望健康長壽的時代,人人都會慎重選擇有利于自己身體健康的飲品。可以預見,隨著人們對黑茶認識的深入,飲用黑茶的人將愈來愈多,黑茶市場也必然越來越廣闊。
三、黑茶采制適于全程機械化,有利于產業化經營
眾所周知,目前名優茶的手工采摘已經成為茶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而黑茶生產要求鮮葉的成熟度較高,鮮葉采摘和加工較易實現全程機械化,這無疑將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有利于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此外,由于黑茶加工過程中有微生物的參與,能明顯改善茶葉的苦澀味,因此有利于充分利用夏秋茶資源,從而顯著提高茶園單位面積產量與總體經濟效益。所以,黑茶有望率先成為茶葉采制全程機械化的茶類。這對推進湖南黑茶清潔化、連續化和標準化生產,對提升湖南茶產業的整體水平都將產生有力的推動作用
四、黑茶耐儲藏,并具特殊陳香品質
黑茶與其它五大茶類相比,具有比較明顯的耐貯藏性。通常,黑茶要經過一定的陳化期再飲用,這樣能表現出更佳的品質風格,并且陳香明顯。與葡萄酒相似,在一定的陳化期內,陳化期越長的品質和價值更高。黑茶的耐儲藏特性也大大延長了商品的壽命”,有利于產品銷售。
五、省、市、縣各級政府高度重視
湖南省政府、黑茶主產區的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湖南黑茶產業的發展,加大了黑茶產業的扶持力度,把做大做強湖南黑茶產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大舉措來抓。2006年7月,湖南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文件,將優質磚茶及產品創新的研究”、緊壓茶的保健功能與安全性研究”列入湖南省茶葉科技創新工程。同時,省政府還撥出專項資金支持三家國家定點邊銷茶廠的整體改制工作,目標是通過產權制度改制,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運用市場手段,整合優質資源,形成湖南黑茶產業龍頭,再造湖南黑茶產業的新優勢。
各級地方政府也切實加大對黑茶產業的投入力度,如安化縣政府就決定從2007年起,每年拿出1500萬元來扶持安化茶葉生產,重塑中國黑茶產銷大縣的形象,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其次,我們在分析黑茶產銷優勢的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在黑茶產區尚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首先是茶園基礎薄弱,良種普及率低。這對保持黑茶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其次是初制茶廠規模小,加工設備陳舊,茶廠衛生條件差,產品質量不穩定。再次,黑茶產業的組織化程度低,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襲傳統分散的農戶和作坊式生產經營方式,不利于科技推廣與規模化生產。最后,黑茶產業的龍頭企業實力不強,品牌建設尚待加強,利益共享機制尚待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