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茶飲多
發布時間:2024-11-28 點擊:44
《儒林外史》是一部寫茶最多的古典名著(圖片來源:資料圖)
茶與文人有難解之緣,有的文人借茶助筆思,有的文人借助書中情節歌頌茶,清代著名文學家吳敬梓創作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便屬后一類,茶事活動的描寫使文學作品更加有情有味,可謂增輝生色。
《儒林外史》是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以整個封建社會為批判對象,以不同類型的封建知識分子為中心,通過對他們生活和心態的描繪與剖析,勾畫了一群“儒林”的丑惡形象。其間,有六十而未考中秀才,但是貢院放榜便一頭撞去,并滿地哭滾的周進;也有在胡須花白之年,僥幸中舉后驚瘋失態的范進;有雖為“莊戶人家”出身,但在考取秀才后為非作歹、無惡不作的匡超人;也有借助科舉功名獲取更大權勢,魚肉人民的豪紳地主嚴貢生、嚴監生兄弟以及王惠、王仁、王德;有心地善良,但庸俗遷腐,始終以“舉業”求官為信條的馬二先生;也有虔誠于封建禮教,居然勸女兒為亡夫殉節的王玉輝。其他如假托無意功名富貴,實因科名蹭蹬而混跡于世的各色“斗方名士”亦一躍然書中。全書共56回,長達30多萬字,描繪到茶事的就有45回,涉筆到茶就有近290處,比起《紅樓夢》,絲毫不遜茶色。
明初,朱元璋下詔廢除貢奉龍團,提倡葉茶,標志著我國制茶工藝飛躍發展,后人稱之為“開千古飲茶之宗”。斗茶之風消失了,餅茶為散條形茶所替代,研末而飲的唐宋飲茶法,變成了沸水沖泡的泡飲法。到了清代,飲茶之風已風行全國?!度辶滞馐贰分袑懙娘嫴?,通常稱作“吃茶”、“啜茶”,而很少稱作“泡茶”。吃茶的禮節和工序也真不少,日常來客必“燒茶”、“煨茶”、“烹茶”。通常接待來客的茶禮有“捧茶”、“獻茶”、“斟茶”、“清茶”、“拜茶”……。烹茶一次的叫做“一道茶”或“一開茶”。烹三次的謂之“換了三道茶”。從書中的茶事描寫,可以看出當時的常用茶具有茶壺、茶碗、茶匙,使用的高級茶壺有“宣窯”、“宜興砂壺”。市井上賣茶的場所叫“茶室”、“茶社”、“茶館”、“茶亭”、“茶鋪子”、“茶棚子”等等。
書中第24回說到當時南京就有茶社千余處,有一條街單單賣茶為業的就有30多處。不論走到哪一條街巷,總有懸著燈籠賣茶的,這些飲茶場所常常是座無虛席,泡茶的服務員,稱作“看茶的”或“茶博士”等等。在第2回中,描寫到山東充州府汶山縣有個薛家集的村子,村口有一座觀音庵。那時是明朝成化末年的一個新春,集上的人都來到觀音廟參議鬧龍燈之事。那為頭的申祥甫臉呈慍色對和尚道:“和尚,你新年新歲,也該把菩薩面前的香燭點勤些!阿彌陀佛!受了十方錢鈔,也要消受……”和尚陪著小心,等他發作過了,手拿一把鉛壺,撮了一把苦丁茶葉,倒滿了水,在火上燎得滾熱,送與眾位吃。這里的苦丁茶是加苦丁葉焙制的一種帶藥味,苦中有甘又能瀉火的茶。至今人們仍然喜歡這種用量不用多,但退火功效好的茶葉。在當時,這種苦丁茶屬于質量一般的茶類,只有窮和尚才能勉強拿得出來,款待客人?!度辶滞馐贰返淖髡邊蔷磋髟L期住在揚州,對揚州的茶肆十分了解,在《儒林外史》的第23回里就有這樣一段描寫:第三日,牛浦同道士吃了早飯,道士道:“我要到舊城里木蘭院一個師兄家走走,牛相公,你在家里坐著罷。”牛浦道:“我在家有甚事,不如也同你去頑頑?!碑斚骆i了門,同道士一直進了舊城,一個茶館內坐下。茶館里送上一壺干烘茶,一碟透糖,一碟梅豆上來。吳敬梓這段描寫提到的這壺泡沏好的干烘茶,是一種茶梗和茶末混合起來專賣的粗茶,在當時是貧困人階層經常飲用的。而茶館則是當時揚州舊城里的一家清茶肆。清茶肆的環境都很雅致,座位、茶具也較為講究,走進茶肆就令人心曠神怡,十分適合會友交際。
至于地位顯貴的人等則大大不同了,第29回中杜慎卿叫取點心來,眾人吃了,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每人一碗。又第41回中描寫到,在秦淮河的一個船倉中間,放一張小方金漆茶桌,桌上擺滿宜興砂壺,極細的成窯,宣窯的杯子,烹上好的雨水毛尖茶。就是走路的人,也買幾個錢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第42回中,葛來官叫大腳阿三,把螃蟹殼同果殼都收了去,揩了桌子,拿出一把紫砂壺烹了一杯梅片茶。這種梅片茶,就是夏茶采摘期中采制的一種茶葉。不知是我對茶葉的研究還不夠,還是吳敬梓因疏忽而張冠李戴?在我印象當中,毛尖茶出名的產地應該是貴州的都勻,這種茶在明代就被列為貢品。而安徽六安出產的名茶應該是“六安瓜片”。第46回中,作者寫到湯鎮臺、虞博士等人在莊濯江家吃過銀針茶后,又喚了一巡真天都,雖然這是隔年陳茶,但是茶香仍十分濃郁,這種天都茶,出產在黃山天都峰,算是一種名茶。
明代是我國茶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時期,閑來看一看《儒林外史》這部寫茶最多的古典名著,我們透過字里行間便從中可以了解到一些茶史和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