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經濟新亮點:涇陽茯茶古“法”新“技”
發布時間:2024-11-12 點擊:120
茯茶發祥于陜西涇陽,涇陽茯茶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據記載,陜西是茯茶的本宗源頭。1368年第一塊茯茶誕生于陜西涇陽,揭開了茶馬互市,以茶易馬的歷史篇章。當時茯茶制作技藝素有離了“涇陽氣候、涇陽之水、涇陽人技藝”而不能制的“三不能制”之說。在古絲路運輸過程中,鑒于茶葉蓬松,長途運輸不便,精明的陜西商人就把茶葉制成磚塊銷售。
身為六大茶類之一的黑茶,是依據成品茶的外觀呈黑色,故名,屬后發酵茶。陜西茯茶作為其中的佼佼者,經古代絲綢之路遠銷俄國、波斯等40余個國家,被譽為“絲綢之路”上的“黑黃金、生命之茶”。
坐落于廣袤平原的涇陽,展現著關中鄉村的淳樸風貌,茶客鮮有人至,來者皆為識途老馬。
當地茶人并不為此事糾結困擾,涇陽縣茶業協會秘書長賀玉鋒再三重復,“茶葉品質,才是涇陽人的生命。”
“常常有人問,陜西還有黑茶?”面對消費者的疑惑,賀玉鋒總是付之一笑,“甚至連一些土生土長的陜西人,都并不知道茯磚茶的存在。這樣的現狀,說明北方的制茶業任重道遠。”因此,他很樂意在各種茶事活動中,將涇陽茯茶的故事娓娓道來。
賀玉鋒給記者介紹說,涇陽縣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涇陽茯磚茶的可持續發展,陜西涇普茶業有限公司在繼承涇陽茯磚茶傳統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首先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茶業研究專家共同研發涇陽茯磚茶的特別功能和科學價值,為涇陽茯磚茶的發展賦予了新的內涵。
在再加工的過程中,陜商總結出了一套特殊的制作工藝,讓茶葉在伏天的高溫中“發花”,這種花顏色金黃,當地人叫金花,其實是一種菌,學界叫“冠突散囊菌”,有化膩健胃、御寒提神的飲用功效。這就是涇陽人制作的茯茶,由于它在伏天制作,效用類似中藥茯苓,形似磚塊,故名“茯磚茶”。后來也被美譽為“福茶”、“福磚”,因其當時系官引制造,購銷都受官府嚴控,亦稱“官茶”。
伴隨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年傳奇,大口吃肉、大碗喝茶,仗劍走天涯……成為定格的絢麗畫面。就此,涇陽成為中國茶葉最大的加工集散地。茯茶最早由官府控制系“官茶”、“府茶”。由于其口感甘甜醇厚,具有消食解膩,補充維生素等多種神奇功效遠銷邊疆及西亞、東歐、俄羅斯等地,陜商也成為中國第一商幫。明清時期,陜西的會館在各地都是建筑最宏偉、規模最大的,茯磚茶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近年,陜西茯茶“重現江湖”,讓更多的人了解茯茶獨特的保健功效,沉醉于茯苓草的香味,其中離不開“科技元素”的加入。
“中國茯茶產業領域,有巨大技術需求。目前,我帶著我的科研團隊,在涇普茶業公司建立了大唐茯茶實驗基地,以科學技術支持公司,研發了“大唐茯茶”系列產品,申報并受理“富硒茶葉蛋白生產”和“利用陜南茶區夏秋茶生產大唐茯磚茶”發明專利。以產業升級和生產效益為目標,以技術集成、熟化和轉化為主要手段,開展茯茶產業技術研究與示范。”在陜西涇普茶業有限公司實驗室里,肖斌對記者如是說。
陜西茯磚茶的制作共有三大步驟:原料處理、壓制定型、發花干燥。茯茶發酵產生金花,即冠突散囊菌,其含量是評判茯茶品質的最主要標準,即茶好金花開,花多茶味好。
陜西涇陽涇普茶業公司董事長曹龍毅在充分挖掘茯茶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突破過去的單一的發酵技術。一般茯茶的金花含量為每克20×10000個,與肖斌進行技術創新,提升茯茶品質,他們所改良的大唐茯茶系列,金花含量達到每克35×10000個以上。
步入制茶車間,特殊的茶香撲鼻而來。車間里穿著統一工作服的工人們正在各道工序上忙碌著,一切顯得緊張而有序,制茶流程需要經過選料、篩制、拌水、消毒、渥堆、壓制、定型、發花、烘干等10多道工序,才可筑成一塊品質優異的茯茶。
公司董事長隨手拿起一塊磚茶,劈開一半,茶香沁脾,遍布“金花”,他告訴記者,帶有金花這種特殊菌類的茯茶,使茶葉中的茶多酚、兒茶素、茶氨酸、茶多糖、生物堿等衍變成茯茶素等物質,對人體新陳代謝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邊陲游牧民族,用歷史和生活也證明了茯茶的神秘。西北諺語“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就是其真實寫照。
保護600年造就的傳統茯茶,傳承神秘的制茶工藝,多年來,陜西茶人孜孜以求,并為之付出不懈努力。
鑒于大唐茯茶制作工藝流程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技術基因,陜西涇普茶業成為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茯茶加工示范基地,同時也是陜西省茶葉產業技術體系茯茶加工試驗示范基地,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立了長期的校企合作關系。
根據愿景,將把該基地打造成為茯茶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茯茶行業高級技術與管理人才的培養平臺以及傳播輻射最新行業信息的主要窗口等。
在西北農林大學國家有機產品高級檢查員陳良超看來,大唐茯茶所處的地域淵源和工藝優勢只是底蘊,更要運用現代食品工業的理念,實現標準化、規模化、清潔化,才會得到市場認可。藉此,他們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簽訂了協議并開展合作研究;與安徽農業大學食品與茶葉學院進行合作,培養博士研究生。
他強調,在“綠色”環保風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有機茯茶是茶業科技創新之路,“社會的發展讓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除了口感、包裝等感官體驗,消費者會越來越看重食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目前,通過古法工藝與現代科技結合生產出來的大唐茯茶產品具有“金花更加茂盛、菌香更加明顯”的特點,同時還有效解決了茶葉內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微生物污染和非茶類夾雜物等飲用安全性問題。
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陜西茯茶名噪一時。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涇陽有茯茶加工企業35家,生產能力達1.5萬噸,主要銷往廣東、上海、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地,并初步打開了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及西亞等國際市場,日本人稱之為“美容茶”,韓國人稱之為“瘦身茶”。
在熱銷的同時,也有業內人士不無憂慮地指出,秉承以文化為基礎,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以產品品質為根本的理念,針對一哄而上的陜西茯茶市場,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茯茶生產強制性標準,規范陜西茯茶生產加工工藝,系統培訓茯茶生產加工技術人員,建立原材料生產供應基地,成立茯茶檢測監督中心等等。
品牌價值提升的背后是品質的飛躍,也是實現茶業價值最大化的必經之路。粗獷豪放的秦人,生活方式也與茯茶滋味有些許相似,“陜西最大優勢是它的文化元素,茯茶有600多年歷史,我們要給它注入新的科技元素,發揚光大。”肖斌沏好一壺香味濃郁的大唐茯茶,緩緩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