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茶地名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4-11-11 點擊:59
在福建,有許多縣鄉村落的地名與茶有關,通過這些地名,往往會發現一些有趣的故事。
華安縣:華安位于閩南,與安溪相鄰。據考證,華安縣的古名就叫“茶烘”,素有“茶鄉”的美譽,茶葉生產在華安其實有著悠久的歷史,現在華安種植鐵觀音也很有名。閩南中“茶烘”實際上就是“烘茶”,意思是把茶拿去烤焙,以“茶烘”為地名,映照出很濃的茶葉氣息。
政和縣:政和位于閩北,是一個古老的茶縣,原名關隸,山清水秀,盛產好茶,當年的北苑官培曾設在那兒。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改縣名為政和,關隸因貢茶得到縣名。今天,政和工夫紅茶享有百年盛譽,政和白茶的產量與出口都還位列全國前茅。
建甌縣焙前等村落:建甌古稱建州,是建安與甌寧合并而成建甌一名。“甌”亦為茶器。歷史中的建盞,即是建甌一帶制造的黑釉茶盞,享譽中外。
最出名的還是這里的北苑貢茶,這里曾是宋代唯一的皇家御茶園,盛產的建茶素有“建溪官茶天下絕”的美名。建安北苑御茶從五代閩國龍啟元年(993年)培,共歷經四個朝代,29個皇帝,歷時458年。
根據考證,在北宋慶歷年中,在北苑有32官焙(一個茶葉作坊為一焙),它們以今天建甌東峰鎮裴橋村焙前自然村為中心,分布在建溪流域的建甌,建陽、武夷山、政和、延平各地,其中以建甌東峰鎮的北苑為主產區,因此這些貢茶又稱北苑茶。在裴橋村周圍的村落,許多地名仍留下了官焙的痕跡,焙前村、后焙村、東焙村、西焙村等這些地名,足以說明當年東峰鎮茶業作坊盛極一時的歷史。
福州茶會村:在福州東郊鼓山鎮有個“茶會村”,與茶有著莫大的關系。福州的茶葉自唐始就是朝廷貢品。古時候,茶會村是福州東郊的鼓嶺和北嶺等山區農民進城的必經之地。鼓嶺、北嶺一帶自唐宋以來多種茶林,盛產茶葉。茶農們就把未加工的茶葉挑到茶會村,集中焙制加工,然后賣到城里。這里漸漸成為加工茶葉的作坊集中區,人們始稱它為“茶焙”,后因福州話中的“焙”與“會”音近,所以后人就順口叫“茶會”了。可見,如今的茶會村最早是焙制茶葉的地方。由于制茶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現在,村中還保留著“官田橋”、“油行”等古地名。茶會村東南有座古廟,廟額上的鎦金牌匾書有“茶場福境”四個大字。
福州茶亭:從福州南門兜到洋頭口這條茶亭街,百年前是一大片水田。從外地前往福州城的旅客和經商做生意的人,以及務工務農人員都要從這片水田的小道經過,路小且滑,遇上刮風下雨就十分不便。如果是暑夏季節,就會被烤得皮焦肉灼。后來有一個過境的老僧人,看到人們如此辛苦,就將化緣來的銀兩,在這段路上建了一座涼亭,并且經常在這里烹茶施舍行人,風風雨雨中人們都得到熱茶的安慰。很多年后,這里修筑了馬路,人們仍然紀念這位老僧人,把這條街叫做茶亭街。改革開放后茶亭街商店林立,逐漸成了街市,茶亭街現也已經成了繁華的商業旺地。
從八閩各地的人文之中,都可以嗅到很濃的茶香。
在茶文化的大海里,磅礴的是茶道精神的流傳,在一片微小的茶葉星,也涇明地分布著古老的茶事,如同茶葉的脈絡一般,延伸、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