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價千金
發布時間:2024-11-03 點擊:49
愛喝茶的謝先生近日向本報反映,現在茶價不僅高得沒譜,且不同店里差價也十分懸殊,有時同一包裝堯同一名稱的茶王、極品茶葉,價格差距幾百元之多。一店一價的情況在福州更是比比皆是。
在福州東街口,記者隨便走進幾家茶葉店,發現“觀音王”的價格,最低每斤80元,而高的每斤在800元至5000元左右。在晉安區福馬路上的一家茶葉店里,“觀音王”每斤標價580元,記者聲明要買10多斤這種茶,老板把價格降至310元一斤;在福州五一路和東街口的兩家規模較大的茶葉店里,同樣是標著“觀音王”的茶葉,每斤售價分別為2000元和1500元,且不講價。據天福茗茶店的服務員介紹,售價在800元以上的才能稱得上“觀音王”,其店里的“觀音王”每斤最高賣5000元。而在東街口的慶芳茗茶店記者看到,觀音王”的價格每斤從1000元至3000元不等。
在福州經營批發茶葉生意的黃先生說,茶葉從采摘到消費者手中一般是經過好幾手,價格自然層層加碼。如果從茶農手上直接收購價為400至500元一斤的鐵觀音,市場上的零售價一般要賣個1000至2000多元,利潤可達100%至400%,質量越好的鐵觀音,其利潤也就越高。每斤5000元的“觀音王”純利至少千元以上。黃先生說,由于好茶葉市場上并不是很多,價格翻幾倍,這在業界已不是什么秘密了。
茶價高都怪雜費多
對于茶葉銷售存在暴利一說,茶葉店的許老板卻有不同的看法。現在開店成本相當高,每個月的租金、服務員的工資、水、電費、工商管理費、稅費、衛生費,還有服務費等等,除開這些費用,一個月下來,真的賺不到幾個錢,這怎能說茶葉銷售這行是暴利呢?況且大多數茶葉店做的都是回頭客,如果狠宰顧客,也無法開下去的。此外,消費者大多是品嘗了茶葉后愿意花錢買的,且不存在價格壟斷,因而不能跟暴利相掛鉤。許先生說,茶葉的價格一般是按質論價的,高的數千元一斤,低的也有每斤十幾元的。比如茶王賽上一兩茶葉的拍賣價是上萬元,一塊10年前生產的云南普洱茶,拍賣價要2萬元。但同是烏龍茶系列產品的黃金桂、梅占、本山、毛蟹的價格就不如鐵觀音價格賣得高,有的一斤零售價只賣十幾二十元。福州的普通花茶,每斤只能賺3至15元錢。此外,由于陳茶不值錢,如果當年的茶葉賣不掉,則要降價或虧本賣掉。更重要的是,茶葉賺的錢又不在量上,因此不能同大米、青菜每斤的毛利相比。你聽說過哪一個茶莊每天都賣出幾十上百斤茶葉的?所以兩者的利潤不具有可比性。
他認為,茶葉的毛利相對于其他商品來說利潤會高一些,但只要商家明碼標價、童叟無欺,賺得是合情合理的事。如果硬說茶葉有暴利,那可能茶館、
茶樓的利潤比較高,每泡茶約10克左右的價格一般要賣出一斤茶葉的進貨價格。
茶價虛高原因多
省茶葉學會常務副秘書長湯鳴紹在記者采訪時說,目前我省各地茶葉的價格不一樣,如泉州的茶葉價格,在我省算是賣得最貴的一個地方,每斤6000元至8000元的鐵觀音和3000元一斤的西湖龍井已是常見的,且銷量還不愁呢。如果每斤賣800元,算是差的茶了。
湯副秘書長認為,茶價如此虛高與目前茶葉產地的宣傳炒作、價格無序競爭和人們消費水平提高有關。
安溪的鐵觀音價格居高不下,他認為原因在每年清明和谷雨之后才會逐漸進入盛產期,而浙江、江蘇等產茶省的春季溫度上升比我省來得遲,春茶上市要比安溪來得遲,一些茶販子瞄準時間差,從氣溫較高、茶葉開采期較早的安溪大量收購茶青,由于奇貨可居,自然抬高了茶葉價格。再就是在全國各地經營茶葉店的安溪人回到安溪收購鐵觀音,造成產地的茶葉求大于供也促使鐵觀音的價格在初春時賣得最貴。湯副秘書長強調,好茶在加工過程中要把握好作青、發酵和溫度以及把握好炒制技術,才能炒出色香味型俱佳的鐵觀音來,制作的煩瑣也注定了好茶的價格要高。
另外,他說,在茶葉市場上掛各種什么茶王、極品以次充好的現象也十分的普遍。一些經銷商還利用多數人不懂行,假冒茶葉產地、品牌和等級,虛標茶葉價格。
湯副秘書長說,目前鐵觀音產地安溪正在對什么“觀音王”茶王、極品等標志進行清理整頓,安溪也已于近日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鐵觀音的國家等級標準。有了鐵觀音的等級區分,市場上的茶葉價格虛高現象將會有所改變。
降價要從成本著手
對茶葉價格野虛高冶問題,物價部門和省質監局的有關人員認為,茶葉市場放開之后,一些茶葉檢測手續無法完全落實,茶葉質量無具體的國家標準,同一品質的茶葉價格相差過大,都是一個市場放開后應解決的市場問題。省社科院經濟所的武所長也是位喝茶愛好者,他知道一斤鐵觀音茶葉要6至7斤的茶青炒制而成,茶青購價以20元一斤計,光茶青的成本就要140元一斤,加上炒茶費用,
每斤質量中等的鐵觀音茶葉的成本一般就要160多元。
武所長說,經營一個茶葉店或茶樓、茶館由于房租、水電、服務費用等成本相當的高,加上茶葉的購買量一般不會很大,成本一攤,一個月下來真正賺入口袋的錢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多曰至于價格多少,完全是一種市場行為。要解決茶葉價格高的問題,首先要解決成本問題,只有降低各環節的成本,茶葉價格才不至于像現在一樣,被一些人認為存在虛高。
有社會學家卻認為,天價茶是腐敗文化蔓延茶市的表現,動輒每斤價格幾千上萬的茶葉,小老百姓誰去喝?天價茶是應運權貴階層的特殊需要而產生的,作為高檔禮品,一些人甚至到了不求質量,只要價高的地步,因為這可以彰顯禮品的含金量。因此要為茶價消腫冶,還應從根除腐敗,拒絕奢侈消費文化入手。
補上這塊板
經濟學理論在茶價上失效了!
開放的茶市是一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由供求關系決定的茶價應充分反映物化社會平均勞動成本的價值———經濟學對茶市這一描述,在現實中卻是一番情景———天價茶比比皆是,本應是平民茶的“鐵觀音”通常會買出貴族價,收購價幾十元的茶到消費者手中竟虛高好幾倍,每戶商家都不是按社會平均勞動成本定價,而是想當然的做出價格決策。
價格背離價值,茶價虛高,病癥何在?信息不暢通!茶葉是一種特殊的消費品,其特殊性在于,單從外觀看,消費者很難辨別好壞,有
時看起來差不多的茶葉,實際品質相差很遠。由于沒有客觀的標尺區分優劣,就會出“劣幣等質良幣”的悲劇。其在茶市的演化路徑為:好茶買好價———劣茶以次充好———優劣難分———共同推高茶價。
沒有質量標尺,商家以假亂真、魚目混珠而沒任何風險;沒有質量標尺,消費者只能霧里看花,常以“黃金有價茶無價”自嘲;沒有質量標尺,監管部門望“鬼”興嘆而徒呼奈何。
作為“市場裁判員”的政府如將“茶葉等級標準”這塊最短的板補上,茶價虛高也許會應聲而退。因為它搭建是一個信息平臺,授予消費者的是“漁”而不是“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