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的適制性
發布時間:2024-10-28 點擊:49
茶樹品種的茶類適制性是指茶樹品種固有的制約著茶葉品質的種性,也就是指茶樹品種最適宜制作哪一類或幾類優質茶的特性,簡稱適制性,可以通過芽葉的物理特性觀察和化學特性測定進行間接評估,這在茶樹品種選育的早期尤其常用。
物理特性是指茶樹新梢上芽葉的肥瘦、大小、葉色、葉質、葉片厚薄、柔軟程度、嫩度、茸毛等的特征和狀態,它與成品茶的外形品質息息相關。葉片小、葉張厚、葉質柔軟、細嫩、色澤顯綠、茸毛多的品種,宜制顯毫類的綠茶;芽葉纖細、葉色黃綠或淺綠、茸毛少或中偏少的品種,宜制少毫型的龍井類扁形綠茶;葉片大、節間長、芽頭肥壯、芽葉黃綠色、茸毛多、葉面隆起、葉質軟、葉張薄的品種,宜制紅茶。
化學特性是指芽葉中化學成分的含量和組成,它是形成茶葉色香味的物質基礎。化學特性的測定一般按一芽三葉標準采集鮮葉,在100℃溫度下蒸3分鐘,80℃溫度下烘干制蒸青茶樣品,然后將樣品磨碎進行化學成分測定。盡管茶樹品種的化學特性受種植地區環境及栽培條件的影響較大,但同等條件下不同品種間的化學特性差異仍然明顯。一般茶多酚含量高,且茶多酚與氨基酸的比值(簡稱酚氨比)大的品種,制紅茶品質優;而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適宜(16%~24%),且酚氨比小的品種,制綠茶品質優。
在生產中,茶樹品種的適制性一般通過同一品種的鮮葉制作不同類別的茶葉,進行感官審評直接鑒定,采取評分與評語相結合的方法。先稱取茶樣倒入審評杯內,再沖人沸水,.浸泡5分鐘開始審評。茶葉的品質分別按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逐項以百分制評分,并以相應的評語描述,最后再按外形、湯色、香氣、滋味及葉底的品質權數計算總分。分數的高低便能直接反映出品種品質的優劣,即一個品種對某一茶類適制性的大小,而相應的評語則可以描繪出不同品種的制茶品質特點。
不同茶類的品質要求不一樣,而每一品種固有的適制性又制約著茶葉的品質,加之不同品種間的適制性差異較大,適制綠茶的品種不一定適制紅茶,適制顯毫類綠茶的品種不適宜制作少毫型綠茶。茶樹品種的適制性是生產上用種重點考慮的指標之一,只有選擇適制性對路的茶樹品種,才能生產出相應優質的茶類產品。
我國茶樹品種中適制綠茶品種有:特早芽種有元宵綠;早芽種有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九龍大白茶、福云595等品種。適制烏龍茶品種:早芽種有黃旦、茗科一號、丹桂等品種;中芽種有鐵觀音、佛手、白芽奇蘭等品種,遲芽種有肉桂、本山等品種。綠烏兼制品種有:黃旦、黃奇、梅占等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