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場售普洱茶的普遍問題:前發酵
發布時間:2024-10-24 點擊:48
存過一年普茶,又認真跟蹤過自己的茶在各個時期的口感變化的茶友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六、七月新茶出來的時候,很好喝;到九、十月轉得特好,明顯更好喝了,甚至有的還變出酸甜(青梅)味陳香;入冬,進到十一、二月后就日漸氣味雜、滋味薄,口感糙、尤其喝完以后嘴里澀。
簡單說就是:入冬前,要啥有啥;一入冬,漸漸要啥沒啥;過了冬,直接啥都別要了。為什么?
初制前發酵+存儲低濕度。
其實,前發酵是個很泛濫的問題。比著名的“烘青”泛濫得多。它和烘青的效果很一致:讓新茶變好喝,同時又讓陳化的結果變糟糕。所以是迷人又害人的一招。
和烘青不同的是,烘需要高級設備。原生態生產制造的茶農沒錢上高級設備。但在不講究的情況下,前發酵是自然而然的。想不發都很難。結果就是市場上的普茶大多前發酵,比烘青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