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時期茶文化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4-10-22 點擊:45
在中國古代茶文化的發展史上,元明清也是一個重要階段,無論是在茶葉的消費和生產,還是在飲茶技藝的水平、特色等各個方面,發著令人陶醉的文化魅力。特別是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階層(最突出的表現是大小城市廣泛興起的茶館、茶樓),各種茶文化不僅繼續在宮廷、宗教、文人士大夫等階層中延續和發展,茶文化的精神也進一步植根于廣大民眾之間,士、農、工、商都把飲茶作為友人聚會、人際交往的媒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極為豐富的“茶民俗”。
元代茶文化特色主要有兩個方面。
元代雖然由于歷史的短暫與局限,沒能呈現文化的輝煌,但在茶學和茶文化方面仍然繼續唐宋以來的優秀傳統,并有所發展創新。原來與茶無緣的蒙古族,自入主中原后,逐漸接受茶文化的熏陶。蒙古貴族尚茶,對茶葉生產是重要的刺激與促進。
元代已開始出現散茶。餅茶主要為皇室宮廷所用,民間則以散茶為主。由于散茶的普及流行,茶葉的加工制作開始出現炒青技術,花茶的加工制作也形成完整系統。漢蒙飲食文化交流,還形成具蒙古特色的飲茶方式,開始出現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沖泡茶葉。這些為明代炒青散茶的興起奠定了基礎。這是其一。
元代對知識分子不尊重,很長時間停辦科舉,仕途也很險惡,許多文人以茶詩文自嘲自娛,還以散曲、小令等借茶抒懷。如著述名散曲家張可久棄官隱居西湖,以茶酒自娛,寫《寒兒令?春思》言其志;喬吉感慨大志難酬,“萬事從他”卻自得其樂地寫道“香梅梢上掃雪片烹茶”。茶入元曲,茶文化因此多了一種文學藝術表現形式.這是其二。
明代飲茶風氣鼎盛,是中國古代茶文化又一個興盛期的開始,其特色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形成飲茶方法史上一次重大變革。歷史上正式以國家法令形式,廢除團餅茶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十六日下詔:“罷造龍團,惟采茶芽以進。”從此向皇室進貢的只要芽葉形的蒸青散茶。皇室提倡飲用散茶,民間自然蔚然成風,并且將煎煮法改為隨沖泡隨飲用的沖泡法,這是飲茶方法上的一次革新,從此改變了我國千古相沿成習的飲茶法。這種沖泡法,對于茶葉加工技術的進步,如改進蒸青技術、產生炒青技術等,以及花茶、烏龍茶、紅茶等茶類的興起和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由于泡茶簡便、茶類眾多.烹點茶葉成為人們一大嗜好,飲茶之風更為普及。
二是形成紫砂茶具的發展高峰。紫砂茶具始于宋代,到了明代,由于橫貫各文化領域溯流的影響,文化人的積極參與和倡導、紫砂制造業水平提高和即時沖泡的散茶流行等多種原因,逐漸走上了繁榮之路。宜興紫砂茶具的制作,相傳始于明代正德年間,當時宜興東南有座金沙寺,寺中有位被尊為金沙僧的和尚,平生嗜茶,他選取當地產的紫砂細砂,用手捏成圓坯,安上蓋、柄、嘴,經窯中焙燒,制成了中國最早的紫砂壺。此后,有個叫龔(供)春的家僮跟隨主人到金沙寺侍賣,他巧仿老僧,學會了制壺技藝,所制壺被后人稱為“供春壺”,視為珍品,有“供春之壺,勝如白玉”之說。供春也被稱為紫砂壺真正意義上的鼻祖,第一位制壺大師。到明萬歷年間,出現了董翰、趙梁、元暢、時朋“四家”,后又出現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壺中妙手”。當時有許多篇名文人都在宜興定制紫砂壺,還題刻詩畫在壺上,他們的文化品味精和藝術鑒賞也直接左右著制壺匠們,如著名書畫家董其昌、著名文學家趙宦光等,都在宜興定制且題刻過。
明代人崇尚紫砂壺幾近狂熱的程度.“今吳中較茶者,必言宜興瓷”(周容《宜瓷壺記》),“一壺重不數兩,價值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可見明人對紫砂壺的喜愛之深。
三是為茶著書立說又形成了一個新的高潮。中國是最早為茶著書立說的國家,明代達到又一個興盛期,而且形成鮮明特色。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朱權于1440年前后編寫《茶譜》一書,對飲茶之人、飲茶之環境、飲茶之方法、飲茶之禮儀等作了詳細的介紹。陸樹聲在《茶寮記》中,提倡于小園之中,設立茶室,有茶灶、茶護,窗明幾凈,頗有遠俗雅意,強調的是自然和諧美。張源《茶錄》中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边@句話簡明扼要地闡明了茶道真諦。明代茶書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加以整理、闡述和開發,創造性和突出貢獻在于全面展示明代茶業、茶政空前發展和中國茶文化繼往開來的嶄新局面,其成果一直影響至今。明代在茶文化藝術方而的成就也較大,除了茶片、茶畫外,還產生眾多的茶歌、茶戲,有幾首反映茶農疾苦、譏諷時政的茶詩,歷史價值頗高,如高啟的《采茶詞》等。
清代沿承了明朝的政治體制和文化現念,其茶文化的主要特點有三:
一是形成了更為講究的飲茶風尚。清朝滿族祖先本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游獵民族,肉食為主,進人北京成為統治者后,養尊處優,需要消化功效大的茶葉飲料。于是普洱茶,女兒茶、普洱茶膏等,深受帝王、后妃、吃皇糧的貴族們喜愛,有的用于泡飲,有的用于熬煮奶茶。嗜茶如命的乾隆皇帝,一生與茶結緣,品茶鑒水有許多獨到之處,也是歷代帝王中寫作茶詩最多的一個,晚年退位后,在北海鏡清齋內專設“焙茶塢”,悠閑品茶。民間大眾飲茶方法的講究表現在很多方面,如“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攝泡”。當時,人們泡茶時,茶壺、茶懷要用開水洗滌,并用干凈布擦干,茶杯中的茶渣必須先倒掉,然后再斟。閩粵地區民間,嗜飲功夫茶者甚眾,故精于此“茶道”之人亦多。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市場上有六大茶類出售,人們已不再單飲一種茶類,而是根據各地風俗習慣選用不同茶類,如江浙一帶人,大都飲綠茶,北方人喜歡喝花茶或綠茶。不同地區、民族的茶習俗也因此形成。
二是茶葉外銷的歷史高峰形成。清朝初期,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大量從我國運銷茶葉,使我國茶葉向海外的輸出猛增。茶葉的輸出常伴以茶文化的交流和影響。英國在16世紀從中國輸入茶葉后,茶飲逐漸普及,并形成了特有飲茶風俗,講究沖泡技藝和禮節,其中有很多中國茶禮的痕跡。早期俄羅斯文藝作品中有眾多的茶宴茶禮的場景描寫,這也是我國茶文化在早期俄羅斯民眾生話中的反映。
三是茶文化開始成為小說描寫對象。詩文、歌舞、戲曲等文藝形式中描繪“茶”的內容很多。在眾多小說話本中,茶文化的內容也得到充分展現?!耙徊俊都t樓夢》,滿紙茶葉香”?!都t樓夢》中言及茶的多達260多處,詠茶詩詞(聯句)有10多首,它所載形形色色的飲茶方式、豐富多彩的名茶品種、珍奇的古玩茶具講究非凡的沏茶用水是我國歷代文學作品中記述和描繪最全面的。它集明后期至清代200多年間各類飲茶文化之大成,形象地再現當時上至皇室官宦、文人學士,下至平民百姓的飲茶風俗。
清末至新中國建立前的100多年,資本主義入侵,戰爭頻繁,社會動亂,傳統的中國茶文化日漸衰微,飲茶之道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逐漸趨于簡化,但這并非是中國茶文化的完結。從總趨勢看,中國的茶文化是在向下層延伸,這更豐富了它的內容,也更增強了它的生命力。在清末民初的社會中,城市鄉鎮的茶館茶肆處處林立,大碗茶攤比比皆是,盛暑季節道路上的的茶亭及善人樂施的大茶缸處處可見?!翱蛠砭床琛奔撼蔀槠胀ㄈ思业亩Y儀美德,由于制作工藝的發展,基本形成了今天的六大類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