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茶的來歷
發布時間:2024-10-10 點擊:57
花茶為我國的特種茶類。它隨著茶葉生產和茶葉采制工藝技術的發展而發展。早在一千年以前的宋初,我國就有在上等綠茶中加入龍腦香,供作進貢封建帝王的珍貴飲料。到十二世紀宋宣和年間有在茶葉中加入“珍果香草”以增香味之舉。以后,茶葉制作日精,品質日益提高,茶葉講究單獨泡飲。北宋福建仙游人蔡襄所著《茶錄》(1049---1053年)中記載:“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若烹點之際又雜珍果香草,其奪益甚,正當不用。”這種早期在茶葉中增加香料的方法與現代茉莉花茶的窖制方法有本質上的不同。
迄及南宋,趙希鵲所撰《調燮類編》(1240年前后)對用木揮等香花熏茶方法有詳細記述:“一用磁罐一層花一層茶,投間至滿,紙著扎固,入鍋隔罐湯煮。取出待冷,用紙封裹,置火上焙千收用。”其后明顧元慶刪校的《茶譜》(1541年)也有相似記述。這種使茶葉吸收花香、茶花香味融為一體的方法,可以視為現代茉莉花茶制法的起源。偉大的藥物學家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1552年)一書中亦有“茉莉花可熏茶”的記載。這些史料說明茉莉花茶迄今已有七百余年的歷史了。
福建產茶歷史可上溯一千二百余年前,唐陸羽《茶經》(758年)中就有“福州之方山”產茶的記載。古代茶產“唐稱陽羨,宋推建安”,入明則“武夷最勝”。及至晚清,福建名茶輩出,加以“八閩高山茶芽嫩,閩江兩岸茉莉香”。名茶奇花,相互為用,福建乃成為我國茉莉花茶的發祥地和主產區。
我國茉莉花栽培歷史有一千七百多年,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本植物學專著—我國晉代(225-420年)秘含《南方草木狀》曾記載:“邪悉名花,茉莉花皆胡人自西國植于南海,南人憐其芳香,競植之。”北宋蔡襄(1012-****年)詩云:“素馨出南海,萬里來商舶,團架茉莉叢,繁香暑中折。”同代崇安縣人葉廷硅于政和五年(1115年)在泉州時也寫有《茉莉》詩:“露華洗出通身白,沉水熏成換骨番,近說根苗移上苑,體慚系出本南荒。”南宋莆田詩人劉克莊則贊美茉莉為。“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猶覺玉肌涼,野人不敢煩天女,自折瓊枝置枕旁。”據宋張邦基所撰《閩廣茉莉說》稱:“閩廣多異花,悉清芬郁烈,而茉莉花為眾花之冠。嶺外人或云抹麗,謂能掩眾花也。至暮則尤香。今閩人以盎種之,轉南海而來。……”另據南宋隆興乾道年間(1163-1169年)樓鑰‘《次韻胡元甫茉莉》一詩中有:“吾聞閩山千萬木,人或說此齊篙萊”之句,可知那時福建栽種茉莉已相當普遍,為福建茉莉花茶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