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枝獨秀,還是萬紫千紅?關于云南冰島普洱茶被爆炒的思考
發布時間:2024-10-03 點擊:66
眼下,云南茶山陸續進入春茶采摘和收購時節,而以冰島、老班章等為代表的名山普洱茶自然又成了茶界、茶人矚目的焦點。
這里的“冰島”,指的不是歐洲的那個國家冰島,也不是大海里的一個小島,而是云南省臨滄市雙江縣勐庫鎮的一個傣族山寨。
被譽為“綠色明珠”的雙江縣,是我國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個主體民族聯合組成的多民族自治縣。北回歸線橫穿雙江縣城,其氣候屬典型的南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這樣的氣候條件對植物生長十分有利,為出產好茶創造了極好的先天條件。
雙江縣作為勐庫大葉種茶原生地,其勐庫大葉種茶早在20世紀六十、八十年代,兩次被全國茶樹良種委員會評定為中國傳統茶樹良種。如此來看,就不難理解“冰島”茶為何好喝了。
根據云南著名茶文化專家詹英佩考證,“冰島”在傣族話里又稱“扁島”“丙島”,是村寨名。一百年前,冰島村還全是傣族,村里的傣族多姓俸,姓俸的傣族與勐庫壩子傣族寨中的上層貴族有親戚關系,直到今天,冰島的傣族村民仍在講傣話。而據現在能查到的文字史料記載,早在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勐庫開始種茶,其茶種則是當時統治那里的勐勐土司從西雙版納引過來的。
在傣話里,“冰島”意思原本是指長滿青苔的地方。今天,卻因為它出產上好的大葉種普洱茶,而被人們習慣以此命名這里出產的普洱茶。
這些年來,由于所在地域良好自然生態產生出的獨特口感和香氣,有著普洱茶“茶后”美譽的冰島茶一直受到眾多普洱茶愛好者的追捧,更是投機商人炒作的利器。有關資料顯示,從2010年起,冰島古樹茶的價格在短短5年時間翻了近100倍;2013年,冰島普洱茶(春茶)古樹料一公斤的價格在6000元以上;2014年舉行的一場春茶拍賣會上,一款名為“2014年冰島春茶(問鼎冰島)”、凈重500克的古樹茶拍出6萬元的高價;時至今日,一公斤冰島古樹毛茶的價格早已在萬元之上。
更令人稱奇的是,今年2月下旬,春茶采摘前夕,繼去年有茶商高價爆炒西雙版納著名山頭茶老班章后,有一位茶老板以88萬元的天價,拍下了冰島老寨一棵據稱是800年樹齡茶王樹的采摘權,此消息一時刷爆網絡,引起熱議。最近,又有人提出能否再復制一個冰島或老班章?
我前些年實地去臨滄雙江縣勐庫鎮走訪過冰島寨子,也現場品喝了頗有名氣之俸字號家的冰島茶,所以自覺多少有點發言權。
我個人覺得,真正的冰島茶是獨一無二的(市面上假冒的很多),其價格一路被爆炒,甚至炒上了天,從另一方面看,也足以說明它的稀缺性和不可復制性。
平心而論,冰島茶確實是好茶。但云南好茶很多,自古以來就有易武、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六大古茶山,還有景邁山、布朗山、南糯山等,個個山頭都有好茶,何止一個冰島?
冰島茶之所以一枝獨秀,我想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早早被一些有實力、有影響力的茶商看上了,通過各種手段炒作營銷,在普洱茶市場上變得很受歡迎。但是,這種炒作背后有巨大的利益驅使。
所以,真正懂茶、會喝普洱茶的人,是不應該也不會上炒作當的。起碼,像我這樣愛好普洱茶的老茶客是決不會被忽悠得花上萬元乃至十幾萬元,去買價格虛高得離譜的“茶王樹”上的茶。因為,我深知:甭管什么茶,都是用來喝的,而不是拿來“炒”的!
就在今年元宵節的前兩天,為了更全面地了解云南的茶產業,補一補走普洱茶山的課,我專門去了趟景邁山,在那里待了幾天。
幸得當地傣族茶人、景邁世家老總巖恩的幫助,在景邁山,我跑了芒埂、糯干、翁基、芒景等幾個寨子,實地走進大平掌古樹茶園。一路行來,我對景邁山的好感要遠超冰島寨。
此前幾年,我已經陸續去過南糯山、布朗山、老班章、那卡、賀開、易武等著名茶山,感覺那些地方,除了茶樹、茶園還在,許多民族的、傳統的文化正在被現代化、被金錢侵襲殆盡。對冰島老寨的感覺也是如此,客棧、商號林立,建筑多是沒什么特點的城市樓房樣式,充滿了濃郁的商業氣息。
而在景邁山,我們仍然能看到、體驗到原始古樸的布朗族、傣族、拉祜族山寨那傳統的干欄式建筑,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當地的古茶樹在當地政府的引導幫助下,有相當一部分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那些寨子、山頭上,本身也有很多與茶有關的好故事,而且更有利于今后講茶故事;其二,山上兩萬多畝的古茶園能讓比冰島老寨多得多的老百姓受益;其三,這里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一旦成功,其茶葉升值空間很大;其四,景邁山茶的口感也不錯,比較柔和,價格也比較實惠。
現在回過頭看,近些年投機商人對老班章、冰島的過度商業炒作,副作用越來越明顯,如不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必然會給云南普洱茶的推廣普及與提高帶來大的阻礙。
云南是世界的茶源地,茶產業一直為云南省的傳統優勢產業,是幫助全省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抓手,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云南的茶產業具有諸多優勢,比如獨特的大葉種品種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較好的產業基礎規模、較完備的加工體系、特色明顯的普洱茶與滇紅茶品牌、較為完整的市場營銷體系和豐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這些都為云南茶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茶葉面積發展到619.5萬畝,產量38.7萬噸,均位居全國第二;綜合產值742億元,位居全國前列;茶農來自茶產業的人均收入達到3280元。
然而,當前云茶產業的發展面臨著國內外產能過剩、市場疲軟、競爭激烈等嚴峻形勢,同時存在著茶企業“多、散、弱”、品牌帶動力不足、科技支撐力不強、市場(尤其國際市場)拓展難度大等難點與痛點。因此,要進一步做大做強云茶產業,就必須著力發展高附加值茶產品,增強茶產品市場競爭力,深化云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茶業整體效益,同時推進精準扶貧、帶動茶農增收。
為此,云南省在2018年6月發布的《茶葉產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省茶葉面積穩定在630萬畝,產量40萬噸左右,綜合產值達到1000億元,茶農來自茶產業的人均收入達到4000元,把云南茶產業打造成為“中國茶業綜合實力第一強省、中國茶業第一品牌(普洱茶)、世界一流茶產品”。
要實現這個遠大目標,有多位專家都認為絕不是靠炒作,也不是靠什么復制一個冰島或老班章就能完成的。
因此,目前最需要的是扎扎實實地做好云南省茶葉產業的許多基礎工作,比如說提高全省普洱茶的種植、加工、營銷水平,打造一批有機茶示范縣、有機茶示范鄉(鎮),建設好綠色生態茶園,推廣茶葉綠色防控、有機肥替代化肥等綠色有機技術,大規模開展茶農實用技術培訓,構建云茶產品質量安全監督體系,規范完善普洱茶的行業標準,嚴厲打擊忽視茶葉品質而弄虛作假、欺騙廣大普洱茶消費者及惡意炒作、哄抬價格等不法行為,從根本上促進整個茶產業的健康發展。
所以,現在云南普洱茶發展的著力點應是努力實現新時代云茶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整個行業的水平,而不是只盯著一兩個冰島、老班章,或想方設法再去復制一個冰島、老班章。單純靠講故事、商業炒作,無異于在沙灘上蓋高樓,這個產業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做大做強的,自然,也持續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