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黑茶之鄉:安化縣
發布時間:2024-10-02 點擊:68
中國黑茶之鄉:安化縣
資水茶鄉
安化縣在湖南省的位置
安化地處湘中偏北,位于雪峰山脈北麓、資水中游。東接桃江、寧鄉,西交沅陵、溆浦,南臨漣源、新化,北毗桃源、鼎城。總面積4950平方公里,為湖南版圖面積第三大縣,轄5個鄉18個建制鎮,總人口108萬。
安化縣域晚唐以前屬益陽縣地,晚唐至北宋中期為梅山瑤人所據。宋熙寧五年(1072年)置縣,縣名安化,取“歸安德化”之義,至今已近千年。
美麗的資水自中蜿蜒東下,沿途飛瀑匹練,清泉甘香。土地肥沃,巖石奇特。柘溪冰磧巖,六億年滄桑見證;思游石林群,八千載鬼斧劈成。更有林海茫茫,一望無際,松濤陣陣,萬木爭榮。
安化境內,歷史遺跡很多,文化積淀彌珍。月圓里、邊江村、青桑村等新石器文化遺址,見證梅山悠久歷史;唐家觀、奎溪坪、大溶溪等古樸自然村落,記錄安化文明變遷。吳三桂毀劍埋發之處可尋,陶澍陵、印心石屋之跡猶在。木孔土塔為南方土塔之尊,世所罕見;聯元塔、雙星塔、文瀾塔,形狀各異,巧奪天工;洞市永錫橋、木子?溪橋等風雨廊橋結構奇偉,尊為國寶。
安化民風淳樸,人文蔚起,既善良厚道,又重禮守節。古有梅王扶漢陽,披荊斬棘開梅山,勛業千秋;小淹人陶澍,居高位而思黎庶,政聲顯赫;羅繞典、黃方舟朝廷命官,封疆守土,名標青史;黃自元、黃德濂榜眼翰林,書法文采閃亮儒林;今有社會各界優秀兒女,出類拔萃,立下卓著功勛。還有唐九紅、龔智超、龔睿娜、黃穗、田卿等奪冠世界,聲名遠播,安化享有“世界羽毛球冠軍之搖籃”的美稱。
安化物產豐富,風光奇特。盛產茶葉、藥材、素有“中國黑茶之鄉”、“湘中藥庫”之譽;已探明地下礦藏52種,是“湖南省有色金屬之鄉”;擁有六步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南柘溪國家森林公園、湖南雪峰湖國家濕地公園三個國家級園區和有著“世界第一冰磧巖”之稱的省級雪峰湖地質公園。茶馬古道、蚩尤故里、龍泉溶洞等瀟湘新景正脫穎而出,縣城東坪被譽為“中國最美小城”。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通過強力實施“3+2”發展戰略,著力抓好旅游、茶葉、礦產三大產業和交通、城鎮兩大基礎建設,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獲得長足發展。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11.7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7.45億元。
健康之飲——安化黑茶
安化千兩茶加工工藝流程
世博會“萬兩安化黑茶磚”
唐溪茶場茶園基地
安化黑茶貯存倉庫
一、安化黑茶的歷史淵源
1.千年黑茶源出安化。安化是中國黑茶發源地之一,產茶歷史悠久,唐代楊曄(公元836年)《膳夫經手錄》是最早記錄安化茶葉的文獻專著,所記載“其色如鐵,芳香異常”的“渠江薄片”即為安化黑茶的前身。十四世紀60年代的元末明初,安化黑茶開始大規模生產,“鄉民大半以茶為業,邑土產推此第一”。明嘉靖3年(1524年)“黑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指的就是安化黑茶。明萬歷23年(1595年)安化黑茶正式定為運銷西北的“官茶”后,由于安化黑茶采用鍋炒殺青、踹揉、漚堆、松柴明火烘培,滋味醇和,帶松煙香,適合西北各民族的口味,數百年來一直暢銷并主宰西北茶葉市場,是西北邊區牧民的“生命之茶”和“古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
2.萬里茶路源起安化。明末清初,晉商與安化茶人共同開辟了以安化為起點至中俄邊境恰克圖的“萬里茶路”,是一條縱貫中國、連接歐亞,可與“絲綢之路”媲美的國際商貿大道。隨后,晉、陜、甘等地茶商相繼來安化興辦茶莊、茶號、茶行,一時商賈云集,最盛時資江沿岸的小淹、江南、洞市、唐家觀、黃沙坪、酉州、東坪等集鎮,茶行、茶號多達300余家,呈現“茶市斯為最,人煙兩岸稠”的繁華景象,造就了大德誠、長裕川、大盛魁、大玉川、巨盛永、宏源川、興隆茂等一代晉商巨賈,而且極大地促進了安化茶業經濟的發展。目前,縣境內的江南、洞市、唐市、黃沙坪、酉州等地還保存有許多老茶行的遺址,以及風雨廊橋、茶亭、茶鐘、茶碑、茶行招牌、茶印板等諸多的茶文物,這是幾百年來安化黑茶發展滄桑歷程的歷史見證。
3.安化在中國黑茶史上創造了無數奇跡。安化是中國黑茶家族中許多產品的發源地和唯一生產地。清乾隆年間晉商開發出芽尖、白毛尖、天尖、貢尖、生尖等安化黑茶珍品;清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陜商首創圓柱形的緊壓茶——“百兩茶”;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晉商“三和合茶行”在“百兩茶”的基礎上,創制了“安化千兩茶”,其制作技藝現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享有“世界茶王”和“中國茶文化化身”的盛譽。1939年,中國黑茶理論之父——彭先澤先生在安化試制黑磚茶獲得成功,并創辦湖南省茶業管理處磚茶廠(湖南省白沙溪茶廠前身),此后在安化誕生了中國第一片黑磚茶(1940年)、湖南省第一片茯磚茶(1953年)、中國第一片花磚茶(1958年),安化從此成為中國黑茶緊壓茶的搖籃。
4.安化黑茶是健康之飲。安化茶區優越的生態環境、特異的品種資源、獨特的加工工藝,造就了安化黑茶的優良品質和顯著的保健功效。數百年來,我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對安化黑茶情有獨鐘,“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 ,成為邊區農牧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近年來,隨著科學研究工作的深入,安化黑茶“降四高”(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降尿酸)、消食解膩、清熱解毒、改善便秘、增進食欲等保健功能不斷被發現和證實,已成為現代人崇尚的健康之飲、文明之飲、智慧之飲。
二、安化黑茶的產銷歷史
安化是中國黑茶發源地之一,歷史上為中國黑茶的主要產地。明朝嘉靖3年(1524年)前,安化茶農發明黑毛茶初制加工技術。安化黑茶的原料要求、加工技術、花色品種、品質特征、文化內涵、飲用價值等具有獨特性,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安化黑茶在明朝萬歷23年(1595年)被定為“官茶”后,以“陜引”和“甘引”形式運銷西北。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前后,來安化采購“甘引”的茶行開始將安化黑毛茶運至陜西涇陽,委托當地茶坊加工成“茯磚”(當時稱“涇陽磚”), 1958年之前,茯磚的生產集中于陜西涇陽。1953年,中國茶業公司安化磚茶廠(湖南白沙溪茶廠前身)試驗生產茯磚獲得成功。1958年后,國家將茯磚的定點生產集中到了湖南。
清朝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陜商在安化創制了一種圓柱形的“百兩茶”。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年),晉商 “三和合茶行”在“百兩茶”的基礎上,增加原料用量,改進壓制技術,創制了“花卷茶”。花卷茶每支凈重合老秤1000兩(36.25公斤),故通稱 “千兩茶”。目前,千兩茶系列產品包括:千兩茶、五百兩茶、三百兩茶、百兩茶、十六兩茶等規格。
湘尖茶生產始于清代乾隆時期,當時“西幫”茶商在采購 “陜引”時,指導安化當地茶農采摘細嫩芽葉,精細加工,經篩分后制成不同檔次的簍裝高級安化黑茶產品,其中有芽尖、白毛尖、天尖、貢尖、生尖等,其中天尖、貢尖、生尖的生產延續至今。文革期間,將此類產品改稱“湘尖”,分別稱天尖、貢尖、生尖為湘尖1號、湘尖2號和湘尖3號,1983年以后,恢復了天尖、貢尖、生尖的稱謂。
1939年5月,安化試制黑磚茶獲得成功,此后黑磚作為安化黑茶的主要產品之一,已經持續生產了70余年。1958年以后,湖南白沙溪茶廠為減輕千兩茶加工的勞動強度,開發了機械化生產的磚面四周壓有花紋的“花磚”茶。
自明、清至民國年間,安化一直都是西北市場所暢銷的黑茶產品的主要供應地。目前,安化黑茶的市場范圍已經大大拓展,安化黑茶產品已經銷售到全國各地以及港、澳、臺地區,并出口到俄羅斯、蒙古國、日本、韓國等國外市場。
三、安化黑茶的種類
安化黑茶成品由內質香味醇厚、帶松煙香、無粗澀味、湯色橙黃、葉底黃褐的黑毛茶加工而成。系列產品:湘尖、三磚、一卷。“湘尖茶”又稱為“三尖”,指天尖、貢尖、生尖;“三磚”指茯磚、黑磚和花磚;“一卷”是指花卷茶,現稱安化千兩茶。
1.湘尖茶。以安化縣境內生產的黑毛茶一、二、三級為主要原料,經過篩分、烘焙、揀剔、拼堆、踩制壓包、涼置干燥等工藝生產的簍裝安化黑茶成品。根據采用原料等級的不同,湘尖茶分為天尖茶、貢尖茶、生尖茶三個等級,其中:天尖茶以一級安化黑毛茶為原料、貢尖茶以二級安化黑毛茶為原料、生尖茶以三級安化黑毛茶為原料。“天尖”外形色澤烏潤,內質香氣清香,滋味濃厚,湯色橙黃,葉底黃褐。“貢尖”外形色澤黑帶褐,香氣純正,滋味醇和,湯色稍橙黃,葉底黃褐帶暗。“生尖”外形色澤黑褐,香氣平淡,稍帶焦香,滋味尚濃微澀,湯色暗褐,葉底黑褐粗老。
安化黑茶—天尖、貢尖、生尖
2.茯磚茶。以安化黑毛茶為原料,經過篩分、拼配、渥堆、壓制定型、發花干燥、成品包裝等工藝生產的塊狀安化黑茶成品。按照品質分為超級茯磚、特制茯磚、普通茯磚等三個等級;按照壓制方式有:手工壓制茯磚茶、機械壓制茯磚茶。超級茯磚采用一級以上安化黑毛茶原料壓制生產,外形規格不受限制;特制茯磚采用二、三級安化黑毛茶原料壓制生產;普通茯磚采用四級安化黑毛茶及級外茶原料壓制生產。茯磚茶內的“金花”學名稱為冠突散囊菌,內含豐富的營養素,對人體極為有益,金花越茂盛,則品質越佳,干嗅有黃花清香。
安化黑茶—茯磚茶
3.黑磚茶。以安化黑毛茶為原料,經過篩分、拼配、渥堆、壓制定型、干燥、成品包裝等工藝生產的塊狀安化黑茶成品。磚面色澤黑褐,內質香氣純正,滋味濃厚帶澀,湯色紅黃稍暗。按照品質特征分為特制黑磚、普通黑磚兩個等級。特制黑磚采用安化黑毛茶一、二級原料壓制而成的不同規格產品。普通黑磚采用安化黑毛茶三、四級及級外茶原料壓制而成的不同規格產品。
安化黑茶—黑磚茶
4.花磚茶。以安化黑毛茶為原料,經過篩分、拼配、壓制定型、干燥、成品包裝等工藝加工而成且磚面四邊均具花紋的塊狀安化黑茶成品。按照品質特征分為特制花磚、普通花磚兩個等級。特制花磚采用一、二級安化黑毛茶原料壓制;普通花磚采用三級安化黑毛茶原料壓制。
安化黑茶—花磚茶
5.花卷茶。俗稱“安化千兩茶”,是以安化黑毛茶二級、三級7~8等為主要原料,經過篩分、揀剔、拼堆等工藝加工后,再采用汽蒸、裝簍、壓制、日曬干燥等工藝加工成的產品,外形呈長圓柱體狀的安化黑茶成品,以及經過切割形成的各種規格的茶餅。包括千兩茶、五百兩茶、三百兩茶、百兩茶、十六兩茶等規格的產品,以及在保證產品質量情況下創新研制出的其它同類型新產品。
千兩茶晾置庫
四、安化黑茶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我縣搶抓機遇、乘勢而上,著力做大做強黑茶產業,使安化黑茶走出低迷、重現生機,成為了我縣規模較大、品牌最響、從業人員最多、綜合效益最高、帶動能力最強、成長性最好的支柱產業。
1.規模不斷做大。2011年,茶園面積由2005年的8.52萬畝發展到了18萬畝,增長了一倍多,可采面積13萬畝;2012年已新建茶園1.2萬畝,下半年規劃新建茶園在2萬畝以上。2011年實現茶葉加工量3.16萬噸、綜合產值34.6億元。茶葉規模企業16家,中小型企業 50家,廠房總面積10萬平方米,年加工能力5萬噸以上。連續三年躋身全國重點產茶縣十強,茶葉產量位列全國第六,黑茶產量位列全國第一。
2.品牌不斷做響。注冊了“安化茶、安化黑茶、安化千兩茶、安化紅、安化紅茶”等證明(集體)商標,以及“天尖、貢尖、生尖、黑磚、花磚、花卷”等6個保護商標。2008年,安化千兩茶制作技藝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安化黑茶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0年,成功入選世博十大名茶。2011年,“安化黑茶”證明商標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評為中國最具帶動力的茶葉區域公用品牌。隨著省、市、縣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對“安化黑茶”公共品牌宣傳推介力度的加大,“安化黑茶”知名度和美譽度得到迅速提高,飲譽全國,成為湖南乃至中國茶產業發展的亮點。
3.標準不斷完善。“安化黑茶”標準體系由14個標準構成,2010年已完成《安化黑茶通用技術要求》及《茯磚茶》、《花磚茶》、《黑磚茶》、《湘尖茶》等5個標準的制定和《安化黑茶 千兩茶》的修訂工作;2011年已完成《安化黑茶栽培技術規范》、《安化黑茶黑毛茶》、《安化黑茶加工通用技術要求》、《安化黑毛茶加工技術規程》、《安化黑茶成品加工技術規程》、《安化黑茶包裝標識運輸貯存技術規范》、《安化黑茶沖泡及品飲方法》等7個標準的起草和評審工作。上述13個標準已由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作為湖南省地方標準發布實施,同時茶葉加工企業狠抓標準的貫徹執行,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著力推進清潔化、現代化、標準化生產,產品質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品種呈現多樣化,出現了許多包裝新穎、方便飲用、質量可靠并深受消費者喜愛的茶產品。
4.市場不斷拓展。安化黑茶已成功進入北京、上海、廣東、新疆、西藏、甘肅等20多個省市,并在北京、廣州、上海、深圳、長沙等大中型城市開設安化黑茶專賣店2800多家,店鋪投入7億元以上,產品遠銷蒙古、日本、俄羅斯、韓國、德國及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
5.效益不斷提升。“安化黑茶”不僅僅是安化的歷史名片,現已成為了安化的人文地標,大大提高了“安化縣”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對縣域社會經濟的發展貢獻巨大。茶葉稅收迅速增長,由2005年的18萬元增長到2011年的4000萬元,2012年將突破1億元。城鄉居民直接收益增多,種茶農戶3.5萬戶,從事黑茶及關聯產業人員20多萬人,每年實現總收入18億元。同時,帶動包裝、運輸、餐飲等相關產業迅速發展,其中竹簍和紙質包裝等產業產值由2008年的不足1000萬元增加至1.2億元。
五、安化茶產業發展規劃及措施
目前,安化黑茶已經引起了國家、省、市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和支持。省委、省政府確立了“千億湘茶”的發展目標,國家武陵山片區扶貧開發規劃將安化黑茶納入產業扶持項目,安化黑茶作為健康之飲消費群體不斷擴大,正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前景十分看好。為此,我縣將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繼續舉全縣之力把黑茶產業作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來打造,至“十二·五”期末,全縣茶園面積達到30萬畝、產量達到6萬噸,穩步把茶產業打造成百億產業。至“十三·五”期末,全縣茶園面積發展到40萬畝、產量達到10萬噸以上,綜合產值達到300億元,包裝、倉儲、物流等產業配套齊全,鏈條完整、分工明確的安化黑茶產業體系全面形成,彰顯“中國乃至世界黑茶之都”的產業地位。
1.加快標準化茶園基地建設。按照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的要求,切實增加茶園基地建設資金投入,至2015年,在柘溪庫區、資江沿岸新建標準化茶園10萬畝。努力推進茶旅一體化,重點建設茶馬古道景區1萬畝觀光茶園、s308沿線1萬畝標準化茶園、云臺山脈1萬畝生態茶園。加快低產茶園改造和品種改良,加大優質種苗的選育繁育力度,大力推廣云臺山大葉等安化群體品種,推行綠色無公害生產管理,提升茶葉品質。
安化黑茶良種茶苗基地
2.扶持做強龍頭企業。加快推進行業整合,鼓勵以實力強、管理優的企業為主導推進茶葉企業優化組合,促進中小茶葉企業向骨干企業集中。嚴格執行“安化黑茶”系列標準標準,全力推進茶葉企業的“標準化、清潔化、現代化”生產,加大“時尚化、功能化、大眾化、便利化”茶產品的研發力度,加快開發茶飲料、美容、保健、醫藥等新產品,全面提高茶葉附加值,提升企業管理、加工和營銷水平,重點支持龍頭和骨干企業加快擴改,力爭“十二·五”期內打造3~5家產值過10億元的現代化茶葉加工企業,到2020年實現3家以上茶葉企業成功上市。
安化黑茶生產企業—怡清源
安化黑茶生產企業—阿香美
3.著力打造公共品牌。一是利用電視、報刊、雜志及戶外廣告等形式,進行多渠道、全方位宣傳,不斷擴大“安化黑茶”公共品牌和企業品牌的影響力。二是定期舉辦安化黑茶文化節、博覽會、品茶會等活動,擴大安化黑茶影響。三是以“安化黑茶”品牌形象組團參加國內上規模、有影響的茶事茶文化活動。四是加快“安化黑茶”中國弛名商標的申報,以及老茶號、老茶行、老品牌的注冊等。五是加快中國黑茶博物館、黃沙坪古茶市、洞市老街等基礎建設。六是深入挖掘整理和弘揚茶文化,鼓勵和支持出版有關安化黑茶的專著、專刊。
4.穩步拓展銷售市場。探索電子商務、網絡直銷等營銷新模式,著力培訓專業營銷隊伍,鼓勵相關企業加快發展連鎖經營,逐步完善安化黑茶面向國內外市場的營銷網絡。全面實施“五個一千”工程,即:培訓1000名制茶師、1000名質檢員、1000名茶藝師和1000名營銷經理,重點支持企業建設1000個安化黑茶旗艦店。同時,切實加大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聯系,擴大交流,進一步鞏固和拓展安化黑茶邊銷市場。
5.加強產品質量監管。進一步完善安化黑茶質量標準體系,強化標準的貫徹和執行,強力推進傳統企業的清潔化、標準化技術改造,逐步實現從茶園到茶杯的全程質量監控。啟動“安化黑茶”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和監管平臺建設,將“安化黑茶”中國馳名商標授權使用企業的產品生產、流通信息公示,并加貼防偽追溯標簽,確保產品質量和消費者消費安全。規范茶葉生產經營秩序,優化產業發展環境,確保安化黑茶產業健康持續有序發展。
安化特色旅游資源
川巖江
安化自宋置縣至今已近千年,人文底蘊十分深厚。由于地處偏僻山區,交通閉塞,如一位待字閨中的古典美人,歷來不被外人所了解。近年來,隨著交通“瓶頸”的打開,特別是“3+2”發展戰略的實施,安化旅游得到迅猛發展。
目前,全縣有國家4a級景區1個、準國家3a級景區1個、國家2a級景區2個、國家a級景區1個;國家森林公園1處;國家自然保護區1處;國家濕地保護區1處;湖南省5星級鄉村旅游區1個;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2處;省級工業旅游示范點1處;省級地質公園1處。樵鄉、茶鄉農家樂旅游得到發展有省級家庭旅館2處、星級鄉村旅游區7處、星級飯店3家。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來,全縣共接待各類旅游者346萬人次,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長,實現旅游收入17.8億元,以平均每年38%的速度增長。
人文風物旅游區: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永錫橋
茶馬古道運茶人
安化縣素有茶鄉之稱,早在唐代便有“渠江薄片其色如鐵”的記載。明萬歷年間朝廷頒布《安化黑茶章程》,正式定安化黑茶為運銷西北的官茶。明末清初,晉陜甘鄂湘等地茶商紛紛到安化設莊開行收茶制茶,資江沿線茶莊、茶行鱗次櫛比,形成了黃沙坪、唐家觀、江南、小淹等諸多茶葉集市,茶葉年產銷達15萬擔,安化黑茶從最初的茶馬交易,繼而發展成生產、制作、運輸、銷售一條龍的經營鏈,源源不斷地銷往我國西北地區和周邊國家。茶馬古道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評為全國百大新發現之一。
茶馬古道風景區面積約550平方公里,融山水風光和歷史文化于一體,素以南方最后一支馬幫和最完整的茶馬古道遺存著稱于世。這里保留了原生態的高山民居風光和峽谷風光,遠離塵囂,兼有獨特的民俗與幽深的景致,故被稱為“高山之城,茶馬遺風”。
生態休閑旅游區:雪峰湖地質公園
湘中明珠—柘溪水電站
龍泉洞
雪峰湖地質公園位于雪峰山脈中段,以資水為主線,范圍包括柘溪、馬路、奎溪、平口等9個鄉鎮和柘溪林場、柘溪漁場等4個國營場所,區域面積1692.6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5%,2003年被評為省級地質公園。園內已被探明大小溶洞近200個,堪稱世界 “洞穴寶庫”,洞中景觀繁多,異彩紛呈,其中龍泉洞為“東海龍王第十八行宮”,素有“長寶第一洞天”的美稱。
探幽懷古旅游區:梅山文化生態園
梅山文化生態園景區一角
梅山文化生態園位于湖南省安化縣仙溪鎮富溪村海拔約500米的“丫”字形的密林山谷中,全園占地2200畝,距207國道4.5公里。園中集中了大批再現古代梅山文化的歷史文物,包括陶器、雕塑、****、火銃、弓箭、書籍、字畫等。該園以古代梅山地區的歷史、人物、文化、藝術、民俗、居住和生活習慣等為依據,模擬古代梅山山民生活方式,再現梅山文化,其內容包括古代梅山各式民俗建筑、古代梅山地方民族戰爭用的土炮樓、****、火銃、弓箭、風火山墻式建筑、野豬林、茶館、客棧、古戲臺、筒車、釣魚水壩、水碾房、油柞房、武術館、巫術館、梅山歷史博物館、梅山古典文化講習室等80多處景點及風火山墻式賓館(接待樓)、停車場等服務設施。園內森林密布,珍稀樹木、異獸珍禽上百種,花果瓢香、生機盎然,極富詩情畫意,令人流連忘返。
神奇的梅山文化
安化古屬蠻荒之野。秦末長沙王吳芮部將梅?助漢高祖劉邦滅秦有功,故封侯,所封之地為湘中地區今安化、新化一帶,其所居之地因梅?而得名梅山。據《宋史·梅山峒蠻傳》記載:“梅山峒蠻,舊不與中國通,其地東接潭,南接邵,其西則辰,其北則鼎,而梅山居其中。”
古梅山地處湘中腹地,這里崇山峻嶺,曠野荒蠻,交通閉塞,苗瑤雜居其間,分為梅山十峒。梅山峒民在獨特的環境下,形成和發展了一種神秘莫測、包羅萬象的巫文化。在此影響下,原始遺風奇幻詭譎,民俗事象迥異于常。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進步,漸漸衍變成一種地域特色鮮明的梅山文化。宋熙寧五年梅山峒蠻歸順朝廷后,梅山文化終于匯入中華文化的江河。成為中國文化兩大主流之一的荊楚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支流。
梅山文化是古梅山地區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并傳承積淀的原始文明形態。梅山文化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生活習俗;三是反映梅山峒民的勞動生活,表達思想的文化形式,或稱文化載體。
梅山祖師張五郎像
梅山峒民信奉梅山教。它有系統的神、符、演、會和教義。信奉的男神叫張五郎,是梅山祖師。相傳他是狩獵能手,開山修路的巧匠,抗擊外侵的英雄。他長著一雙反腳,倒立行走,飛禽走獸都是他的傳令兵。人們將其雕像敬奉于神龕上,神龕上寫著“梅氏門中宗祖,梅城助福正神”。逢年過節,進山巡獵,抗擊外敵之前,人們必須祭祀一番,并在腰間系一個祖師雕像,以求“獸見自退,蛇見自藏,瘴見自隱,妖見逃之”(梅山咒語),此習歷數千年不變。他們信奉的女神叫白氏仙娘,她是家禽家畜的總管神靈。峒民們在當禽畜生息育雛,或逢瘟遇災,求其消災化吉,保佑六畜興旺。
獨特的民俗風情,是梅山文化的又一個重要方面。在生產和分配方面,他們過的是一種共同努力,平均分配的原始共產主義生活。大家一起打獵,平均分配獵物,只要狩獵或者分配獵物在場,哪怕路過遇到,見人一份,對有功者另有獎賞。峒民在治病、驅魔、婚喪喜慶時,以鑼鼓相擊。逢年過節,喜慶豐收,全峒男女一起吹吹打打,載歌載舞,一連數天。
梅山文化沒有文字,峒民們表達思想,傳遞信息,反映生活,記事傳書,甚至宗教教義都用歌謠來表現。不同的活動內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曲調,歌詞則根據內容隨口而出。在記事傳經方面,他們有峒歌、族哥、節氣歌、樵歌、秧歌等。這些歌或直傳史事,或細唱傳文,或詳述經歷,或明教事理,小孩子從懂事起就由父母或兄弟姐妹傳唱,以代代相傳。峒民們在生活與生產中,事事必歌、處處有歌、人人會歌。
梅山文化的發展,對于人們研究中原文化和荊楚文化的關系,對于豐富中國文化寶庫,有著重要意義。
奇珍異寶 安化文物
安化是文物大縣。共有館藏文物6100余件,其中一級文物6件、二級文物45件、三級文物407件。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共普查出203處文物遺跡,其中古建筑77處、古遺址54處、古墓葬23處、近現代建筑40處、石窖寺8處、其他1處。
其中“安化風雨橋群”、“安化黑茶茶業遺存”、“陶澍陵園”有望申報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家大院”、“賀氏宗祠”、“安化茶廠早期建筑群”、“株溪口古墓群”、“安化風雨橋群”五處成功申報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兩江總督—陶澍故里
黃沙坪古茶市
羽毛球世界冠軍的搖籃
安化是全國羽毛球運動之鄉,世界羽壇冠軍的搖籃。
翻開安化羽毛球事業的成績冊,非常令人炫目:先后為省內外輸送了50多名優秀運動員,其中23人進入國家隊和國家青年隊,在國際重大比賽中獲得二十六項冠軍,尤其在第七屆蘇迪曼杯和第十二屆世錦賽中,龔智超、龔睿娜、黃穗三人在同一時段、同一城市分別獲得世界冠軍,堪稱世界體育競賽史上的奇跡。其中,龔智超獲2000年悉尼奧運會羽毛球女子單打冠軍,田卿獲2012年倫敦奧運會羽毛球女子雙打冠軍。目前,在省級專業隊的運動員就有二十五人,他們中的很多人資質不錯,是奧運會奪冠的希望。
小小羽毛球凝結著友誼,凝結著安化人堅忍執著的梅山精神,也凝結著光榮與榮耀,憑著精湛的球藝和執著的追求,唐輝、賀向陽、羅國輝等安化子弟從這里走向省隊、國家隊教練崗位,甚至走向了毛里求斯、馬來西亞、泰國等國,使這些羽毛球隊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短短三十年時間,安化羽毛球事業憑著安化人特有的堅韌與頑強,從無到有,從起初沒有學校,只有最簡陋的一塊場地、兩副球拍、十二個孩子發展到今天已經擁有十三塊專業訓練場地、六名高水平專職教練和來自省內外的一百多名小運動員。
2002年以來,安化縣將羽毛球業余訓練的各項費用列入年度預算,掛牌建立了5個體教共建羽毛球訓練基地,羽毛球運動列入中小學校體育課程,連年組織全縣業余羽毛球比賽,承辦了省九運會羽毛球比賽、全省青少年羽毛球比賽和全國少年甲組羽毛球比賽,營造出全民關注和支持羽毛球事業的良好氛圍。
近兩年,安化縣委、縣政府實施羽毛球品牌帶動戰略,規劃建設羽毛球體育公園,開設羽毛球博覽館,興辦羽毛球俱樂部,創編富有羽毛球特色的歌舞,開發以世界冠軍命名的體育產品,開辟“世界冠軍家鄉游”、“世界冠軍母校游”,推進羽毛球運動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安化羽毛球”這朵奇葩,將越開越鮮艷。
深信安化羽毛球事業明天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