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之餅茶到散茶的演變
發布時間:2024-09-29 點擊:75
餅茶到散茶的演變
由于茶區的擴大,產量的增加,促進了消費量和消費地區的不斷擴大。團茶、餅茶盡管越做越糖,受到上層士大夫的大加贊揚,寫了大量茶業的著作、詩篇,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陸羽的《茶經》。但是,人們在飲茶的實踐中感到團茶的飲用比較麻煩,盡管后來出現了“點茶法”,仍需要烤茶、研茶;過濾等多道工序,重要的是茶葉的內含成分在團茶的加工中由于經過“浸泡”、“榨汁”等工序損失很大,“真味”消失,而且青草氣和苦澀味沒有完全消失。大約在唐代末年,人們創制了蒸青散茶。這種蒸青散茶,蒸后不揉不壓,直接烘干,保持了茶葉的香味和內含成分。
散茶沖泡方便,香氣好,團茶制造精細,但飲用極為不便。在宋代,上層社會仍認為“臘茶最貴”,制作“不凡”,“惟充貢茶,民間罕見”。而把散茶稱為“草茶”,指社會下層人士飲用的普通茶:奇怪的是這種“草茶”被廣大勞動人民所喜愛??梢哉f“草茶”是現代茶的雛形,這不能不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應該說,在當時“草茶”與“臘茶”之爭,實際上是“先進”與“保守”之爭。
到了宋代,在人們的飲茶實踐中,更重視茶葉的香氣,所以在蒸青的基礎上又創制了炒青散茶,以后餅茶、團茶被逐漸淘汰,形成了今天的炒青綠茶?!恫韫{》中說: “炒時,須一人從傍扇之,以祛熱氣,否則黃色、香氣俱減。扇者色翠,不扇則黃。炒起出鐺時,置大瓷盤中,仍須急扇,令熱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鐺,文火炒干人焙。蓋揉則其津浮上,點時香味易出。”這時的炒青綠茶制法已相當規范了,與今天的工藝差別不大。由于炒青綠茶的出現,使我國的茶葉香氣達到了高峰,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鮮葉中的內含成分。這是我國茶葉加工上的重大變革,推動了我國茶業的迅速發展,從而改變了傳統的“烹茶”法和“點茶”法,開始了“沖泡”法,能在全葉沖泡中得茶葉之“真味”,能夠吸取茶葉內含成分的最大營養。因此,飲茶風靡全國乃至世界,這也是宋代茶文化繁榮昌盛的基礎。由于炒青綠茶的出現,帶動了其他茶類的創制。明代在炒青綠茶繼續完善的基礎上創立了黃茶制法、黑茶制法、花茶制法;清代創立了白茶制法、烏龍茶制法,至此我國的六大茶類已全部完成,成為世界上茶類最多,加工技術最先進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