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茶洞古文化
發布時間:2024-09-23 點擊:129
北江,臨桂縣第一長河義江的最大支流,源于該縣與永??h交界的九江尾,流域面積含茶洞鄉90%以上的山嶺及土地。茶洞鄉轄的2.1萬多人口,皆沿北江兩岸居住,綠水青山,風光宜人。千百年來,北江流經的土地雖然比不上大江大河寬廣,但其文化厚重精深,為后人津津樂道。
足智多謀巧建茶洞圩
“江洲屯寨隔條河,思吉下來是鹿角,垠頭江底平排座,茶洞街龍曲隔個坡?!边@是當地流傳已久的茶洞地名歌。
深山多古寺,古寺有能人。只有百多年歷史的茶洞圩,極富文化底蘊和當地文人的聰明才智。有史料記載:這是清宣統元年,垠頭富豪李景齋為不打抱不平,和方便周邊山寨群眾及遠處山民買賣而捐資修建。
百年以前,茶洞附近以及遠處的山民趕的都是花嶺圩。歷史悠久的花嶺圩,雖然距茶洞不足10里,但是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應有盡有,幾個為數不多的村霸或圩霸好吃懶做,常常無故找茬,欺負前來做生意的老實村民。有老人們提議另成圩市,垠頭富豪李景齋平時就愛打抱不平,于是決定一人捐資修建。但是,當時官府公告:不足7里的村落,不能成圩設市。修建新圩的各種皆備齊,單等縣令批文,聰明的李景齋吩咐給縣令引路的鄉人走兩江鎮信果,再轉道保全到茶洞,所行路程不足百里,也是七八十里有余。茶洞原名新圩,因以茶葉茶油交易為主,且圩場東西兩面皆高山,僅中間為田垌,故名茶垌,現稱茶洞?,F在的茶洞鄉除保留傳統的特色產品外,還新增如“白香果”等環保綠色的新型品種。
13古村同修“聯合壩”
茶洞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地貌如同吊在棚下的葫蘆瓜,下大上小,中間是系繩索的瓶頸,頂上小的部分為崇山峻嶺,下面是土質肥沃地勢開闊平整的農田。千百年來,北江納流域幾塊濕地的泉水,借助10條欄河壩,源源不斷地灌溉著兩岸的農田。
“合聯壩,不修自己罷;陽壩陽壩,年年修年年塌?!睗竦厍笏牧硪粋€故事。合聯壩,即現在的聯合壩。一般情況下,大泉濕地的水源直接可以灌溉花嶺、護山和高寨等村的農田,濕地下游就是50里北江河上,建筑規模和灌溉面積最大的聯合壩。數百年前,北江水患不斷,農田絕收,于是大泉附近社肚、登云、定安堡、大泉圩、花嶺、徐村等13村的村民自發組織日夜大戰合聯壩。然而,由于河寬水急,地形復雜,攔河工程反反復復。夜以繼日、連續不斷的艱苦勞作,不但把村民們搞得筋疲力盡,還把家家戶戶的糧倉一而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