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的是茶,傷的是普洱
發布時間:2024-09-02 點擊:77
厚街茶博會,筆者是最后一天去的,接近撤展,參展商都在忙著“拉客”賣茶,似乎茶博會最后一天已約定俗成為“大甩賣日”。因此,總能看到一些讓人不可思議的現象,比如,100塊一筒的03年“黃印”。
每次茶博會總會看到不少號稱有10左右年陳期的中茶,筆者不能判斷哪些是真的,但是假的不少,往往內飛上連茶廠都沒有注明,就敢說是“7542”。厚街茶博會上某展位宣稱最后一天撤展清倉,03年“黃印”只需100元一筒,嶄新的包裝紙不用看都知道這是又一假冒商品。
普洱茶行業在目前來說比較混亂,這是因為還處在發展初期,很多方面都還缺乏可執行的行業標準,陳期就是其中一項難以鑒定的特質。陳期問題的爭議即便是大廠家有時都不可避免,半年前的“88青事件”不了了之就是一大例證。但是,商家不應該為了不正當利益而鉆行業標準缺失的空子。像上面所說的虛假年份的茶,行內的人是不會出手去買的,光聽價格就不對,所以欺騙到的肯定是外行人。一個外行人來逛茶博會,本想了解一下普洱茶,看到老茶那么便宜,滿心歡喜大包小包拎幾筒,回去跟朋友一分享,發現全都是假的,這該是怎樣的心情?我相信大部分人從此就不敢買普洱茶了。于是,行業隔閡就將一些消費者拒之門外。
筆者在和普通消費者一起喝普洱茶的時候,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不懂普洱茶。看似平淡如水的一句話,折射出的是茶商們已經把行業的壁壘堆得高到難以破除的現象。怎么樣才算懂茶呢?喝茶為什么要懂茶呢?喝可樂之前需要懂可樂么?潮汕人全民嗜茶,但你問一個喝了幾十年茶的茶客六大茶類是什么,我想他可能連一直喝的鐵觀音都不知道是屬于哪一類,但是,這妨礙了他幾十年來從茶獲得的生活享受么?
喝茶沒有需要“懂茶”這回事,歸根到底,是茶商們給消費者出的難題,類似“假老茶”的行業亂象,看似為個別商家的不道德行為,實際上是在給整個普洱茶行業抹黑。假若拿假茶忽悠消費者,人家信了,回去品了覺得“這茶好難喝”,便會產生一種印象:“有年份的普洱茶真不好喝,看來普洱的美我欣賞不了,以后不買了。”茶行業這盆水被攪得越來越渾,消費者就越來越看不明白,消費者不明就里時就只能望茶興嘆曰:我不懂茶。
在普洱茶行業標準不夠完善的情況下,行業的健康發展需要依賴商家的自律,倘若只顧一時之利,而損害行業形象,則無異于殺雞取卵,最終將使整個茶行業的道路越來越窄。作為普通消費者,最好就是不要隨便買所謂的“老茶”,市場上的老茶不多,有質量的老茶更少,想要了解普洱,找品牌專賣店更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