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清氣爽大悟綠茶
發布時間:2024-08-27 點擊:210
□ 方 剛 本報記者 張 華
湖北大悟縣境內山脈橫亙,山高谷深,云霧繚繞,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壤肥沃,且含磷豐富,有利于生產出優質茶葉。《湖北名優茶》對大悟綠茶的品質特色有如下介紹:色澤翠綠,滋味醇厚,湯色黃綠明亮,香氣清高持久,葉底嫩綠勻齊,飲后止渴生津,令人心曠神怡、齒頰留香,回甘潤喉,沖泡耐久。
據《大悟縣志》記載,大悟縣茶樹種植具有悠久的歷史,產茶有1000多年歷史。從唐代起,大悟茶就為朝廷貢品。清末,大悟綠茶因其獨特的品質,躋身當時的名茶之列。唐代陸羽因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于世,至今,在大悟縣黃龍寺還流傳有一個神奇的傳說:陸羽編撰《茶經》,曾云游天下,考察茶種,于中原諸州考察畢,懷挾佳種,取道九里關南歸,途徑黃龍寺,遠聽寺中誦經之聲朗朗,近見殿里拜佛之客甚眾,因幼時受僧撫育,亦僧亦俗,頗具佛緣,便去參拜住持。懇談之際,覺住持乃得道高僧,悉暫住學道。偶見寺中小僧,于參禪之際,昏昏欲睡,便惠茶種,并傳制茶之法,乃去。臨別留言:飲之可提神醒腦,有益參禪。數年,陸羽復經黃龍寺,住持奉上香茗,陸羽飲之大驚。此茶之形、之香、之色、之味俱佳,細品一口,醇厚柔滑,神清氣爽,堪稱極品。住持道:“此茶乃君所授,君必熟之,何故驚詫?”陸羽曰:“別處種植此茶,其味雖佳,卻不及今日所飲,故而驚異。”住持道:“茶種雖同,而水土不同,味故相殊,此乃一山出一物也。”羽聞之首肯,并留住數月,改進制法,傳授僧眾。傳說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路過九里關,聽說了這個故事,親自跑到黃龍寺去品茶。品后,龍顏大悅,就下圣旨給地方官,要他們年年向宮廷進貢黃龍寺的茶葉。
據考證,大悟綠茶名稱應始于明朝洪武年間。佛經《禪門日誦》記載,1393年,進士出身、曾任布政使、按察使、通政使的李道元,因“藍玉案”逃至大悟山出家。據說李道元出家的大悟寺的僧侶,以谷雨后摘取新茶嫩枝,經過殺青、烘烤等工序,制成金黃色片狀茶葉,飲用時,用滾水燙壺,炭火烤壺,待壺內水氣蒸發干后,放入茶葉,入滾水沖泡5分鐘后,斟出清香鮮亮的茶水來,飲后神清氣爽、四體通泰。因大悟山周圍地區多流行“癘氣”,寺僧以茶相贈,施藥治病,無不靈驗,人們尊稱為大悟綠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