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的講究:怎樣煮好喝
發布時間:2024-08-23 點擊:57
煮茶和泡茶不一樣,煮茶比較考驗喝茶人的耐心,要慢慢地等。茶葉選不對,煮得不到火候,茶湯沒有口感和特色;只有茶葉與器具選得對,火候掌握得當,時間夠長,才能等到你想喝的那個茶味。
茶具選得對,壺好看,茶好喝
煮茶的器具有很多,有用提梁紫砂壺的,有用陶壺的,有用銀壺煮,有用泡茶機的。(泡茶機以蒸汽蒸茶葉,出湯的好處是湯色亮,茶湯不渾濁,茶香也不錯。)
“輕濤松下烹溪月,含露梅邊煮嶺云。”我們在古人的茶里見到了煙霞,烹雪聲里聆聽到濤聲。
煮茶除了能得雅意,更重要一面在于——茶欲煮,才能得其真味。有些茶,如果僅以高溫沖泡,還差強人意,如高手過招卻無法盡施手腳。如果水溫稍微再低一些,有時就像飲溫吞水了。
煮茶能得真香。滿室茶香,莫若煮茶,裊裊繞繞,令人心生歡喜。既有茶香盈室,則與焚香無異。煮茶能得其厚韻,有漢子一般的強烈愛憎。飲后多時,猶見其真情沉厚。
煮茶最為獨特之處,在于體感,當然體感因人而異。由熱度而至身而至心,百骸舒張,不能以言語細述。并非所有茶都可以煮。原則上,茶是都可以煮的,但要煮得好喝的,卻要那些底質好的茶。
故要煮的茶,必定潔凈、無染、有風骨,亦猶君子。
煮茶的兩種常見煮法。
一是喝過十多道后再拿來煮,二是不經沖泡直接就煮。二者用量不同,滋味上也不一樣。
第一種方式,若是喝過十道后再把茶葉放入煮茶器中煮茶。這種方式煮茶,更要求茶葉底質棒,最好已存放多年,如果是臺地茶,則寡淡或澀麻。
第二種方式,若是未經沖泡直接煮來,則茶氣更烈,滋味更醇,當然投茶量不宜多,以求其最佳滋味即可。
具體比例可以根據你手上茶葉不同慢慢摸索調整,原則是茶量宜少不宜多,多了太濃影響口感,不像泡茶可以調整出湯時間等方式來補救茶量過多。
最常見、最適合煮的茶:老白茶、老普洱、老黑茶。
若是喝過十道后要煮的老白茶或者老普洱,更要求茶葉底質棒,最好已存放多年,如果是臺地茶,則寡淡或澀麻。大樹的普洱煮起來,有濃濃的棗香,這是平時沖泡中難以體會到的。陳年的白茶煮起來,有濃濃的藥香,這要比平時沖泡濃郁得多。
如果有紅棗和老陳皮,可以加入少許:半顆紅棗或一指甲蓋的老陳皮加入壺中共煮,以上兩個東東補血理氣實乃養生佳品,但不宜放過多,否則奪茶之美味也。
煮巖茶,學問多,煮煮更見巖韻深厚。
除了老白茶、老普洱或老黑茶,其他茶類之中,當然還有巖茶,最好是正巖茶,或者是老叢水仙。
在武夷山,最常見的則是拿名叢白雞冠慢慢熬煮。南宋白玉蟾真人的一首詩中寫到“味如甘露勝醍醐,服之頓覺沉疴蘇。身輕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無?”,巖茶的巖骨厚韻,煮才見長。
奇丹或鐵羅漢,若先以大火再以文火煮開,則香氣四溢,茶的俠骨深情,快慰人心。你如果一直對“巖骨”一詞不曾有體悟,則當開湯煮茶。以兔毫黑盞,一如千年前的奢逸時光,雅意無間。不煮,無以暢衷腸。對于正巖之茶,如果不曾體驗煮茶之樂,則當引為茶人之深憾矣。
紅茶,底質好也可入壺,風味曼妙。
除了人們深為迷戀的巖茶與普洱,每類茶也有底質甚好的,特別是野生紅茶,更堪一煮。我試過宜興的野生紅茶,武當山的高山紅茶或桐木關的老叢紅茶,皆可入壺,一煮為快。茶味更烈,香氣稠密,當是一大樂事。
以上所煮之茶,當然不必碾碎。當代的茶類,多有炒青一程序,既是炒青,茶性不同,散碎以煮后多顯苦澀。
煮茶常被忽視的細節
85℃溫水入壺,滋味更協調。煮茶時,加入85℃左右的熱水比較合適,煮出來的茶湯味道比較好。如果用涼水煮,茶湯會很濃厚。
留根續水,多次出湯濃淡均一。每次最好不要把壺里的茶湯全部倒完,應該留部分茶湯加水再煮。茶水煮開了,也繼續可以放在炭火上慢慢燉,味道會更好。
避免干燒,避免驟冷驟熱。不管什么材質的容器,為了安全都請不避免干燒,避免驟冷驟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