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茶理的茶禪一味
發布時間:2024-08-21 點擊:63
佛教在中國興起以后,由于坐禪需要,與茶結下不解之緣,并為茶文化在中國和全世界傳播作出重要貢獻,其核心是“茶禪一味”的理念。
唐代茶文化所以得到迅猛發展與禪宗有很大關系,這是因為禪宗主張圓通,能與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相協調,從而在茶文化發展中相互配合。歸納起來,佛教對中國茶文化傳播貢獻有四:
推動了飲茶之風流行
唐·封演所著《封氏見聞記》曰:“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欲,投錢取飲。”佛教認為,茶有三德:一為提神,夜不能寐,有益靜思;二是幫助消化,整日打座,容易積食,打座可以助消化;三是使人不思淫欲。禪理與茶道是否相通姑且不論,要使茶成為社會文化現象首先要有大量的飲茶人,僧人清閑,有時間品茶,禪宗修練的需要也需要飲茶,唐代佛教發達,僧人行遍天下,比一般人傳播茶藝更快。無論如休,這個事實是難以否認的。
為發展茶樹栽培 茶葉加工做出貢獻
據《廬山志》記載,早在晉代,廬山上的“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茶”。廬山東林寺名僧慧遠,曾以自各之茶執行陶淵明,吟詩飲茶,敘事談經,終日不倦。陸羽的師傅也是親自種茶的。唐代許多名茶出于寺院,如普陀寺僧人便廣植茶樹,形成著名的“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普陀山植茶傳承不斷。又如宋代著名產茶盛地建溪,自南唐便是佛教盛地,三步一寺,五步一剎,建茶的興起首先是南唐僧人們的努力,后來才引起朝廷注意。陸羽、皎然所居之浙江湖州杼山,同樣是寺院勝地,又是產茶盛地。唐代寺院經濟很發達,有土地,有佃戶,寺院又多在深山云霧之間,正是宜于植茶的地方,僧人有飲茶愛好,一院之中百千僧眾,都想飲茶,香客施主來臨,也想喝杯好茶解除一路勞苦。所以寺院植茶是順理成章的事。推動茶文化發展要有物質基礎,首先要研究茶的生產制作,在這方面佛教僧侶作出了重要貢獻。
創造了飲茶意境
所謂“茶禪一味”也是說茶道精神與禪學相通、相近,也并非說茶理即禪理。
禪宗主張“自心是佛”,無一物而能建立。即然菩提樹也沒有,明鏡臺也不存在,除“心識”這外,天地宇宙一切皆無,填上一個“茶”,不是與禪宗本意相悖嗎?其實,一切宗教本來就是騙人的,真談到教義,不必過于認真。我們今人所重視的是宗教外衣后面所反映了思想、觀點有無可取之處。
禪宗的有無觀,與莊子的相對論十分相近,從哲學觀點看,禪宗強調自身領悟,即所謂“明心見性”,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不過是勸人心胸豁達些,真靠坐禪把世上的東西和煩惱都變得沒有了,那是不可能的。在茶中得以精神寄托,也是一種“悟”,所以說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祥僧們在追求靜悟方面執著很多,所以中國“茶道”二字首選由禪僧提出。這樣,便把飲茶從技藝提高到精神的調度。有人認為宋以后《百丈清規》中有了佛教茶儀的具體儀式規定從此才有“茶道”,其實,程式掩蓋了精神,便不是“道”了。
對中國茶道向外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熟悉中國茶文化發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個從中國學習飲茶,把茶種帶到日本的是日本留學僧最澄。他于公元805年將茶種帶回日本,種于比睿山麓,而第一位把中國禪宗茶理帶到日本的僧人,即宋代從中國學成歸去的榮西禪師(1141-1215)。不過,榮西的茶學菱《吃茶養生記》,主要內容是從養生角度出發,介紹茶乃養生妙藥,延齡仙術并傳授我國宋代制茶方法及泡茶技術,并自此有了“茶禪一味”的說法,可見還是把茶與禪一同看待。這一切都說明,在向海外傳播中國茶文化方面,佛家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