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普洱古樹茶與臺地茶之純料與拼配(上篇)
發布時間:2024-08-18 點擊:64
最近為了給某雜志寫一篇小文,翻出了之前的文字,包括茶氣、茶香、越陳越香、純料、拼配等若干內容。無可避免,再次面對古樹與臺地的問題。“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句話,是某名人說的。當說話帶上了人身攻擊,以及明顯的利益之爭的時候,這個話題已經沒有繼續的意義。這句話,是大滇飛揚說的。大滇飛揚,是古樹派,還是臺地派?是古純派,還是拼配派?似乎,必須站隊。所以,今天再次來談這個問題。
一、純料與拼配
純料與拼配是普洱茶制作中,原料選擇的兩種方式。從普洱茶的生產歷史來講,純料早于拼配。在普洱茶上千年的歷史上,純料的歷史應該說,一直持續到了1949年。早期限于交通運輸的不方便,普洱茶有著強烈的地域性。古六大茶山生產加工的茶,基本都使用特定地區的茶,而不會加以混拼。純,是普洱茶制作中沒有明確,但是默認的選料原則。
我們在讀老茶的歷史時,都會看到具體的說明,以某地茶區茶制作。當然,如果非要強辯,也可以說,拼配的過程在同時進行。同一地區春茶與秋茶的拼配,同一地區頭春茶與二春茶的拼配。所以,這里有必要把純料的范圍定義為:采用單一某地區的原料制作的茶即為純料茶。否則無限細分,就可以把純料茶絕對化為拼配茶,比如,用這棵茶樹上半段的茶葉和下半段的茶葉拼配……所以大滇曾經說過,純料是相對的,拼配是絕對的。
一片茶樹,今天采摘的茶,跟明天采摘的茶,如果這樣的混合也叫做拼配的話,則拼配就是絕對了。關于拼配,我個人看法,應該是出現在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壟斷了普洱茶原料的供應,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普洱茶原料,采取了拼配。春茶、夏茶、秋茶,版納茶、思茅茶、臨滄茶、保山茶、德宏茶……等,各茶區、各季節的茶葉原料都在云南茶葉公司手中調配。制作綠茶、紅茶、還是普洱茶,完全由省茶司調配,各地方茶廠執行。
起碼在新中國成立,到1990年期間,在綠茶、紅茶、普洱茶之間,普洱茶一直是最弱者。如果說,在清朝到民國年間,普洱茶還有著某種地位的話,在1949~1990年代,普洱茶就是一個非常低檔、沒有地位的茶種。純料與拼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分道揚鑣。極端情況是,在1980年代某一年,省茶司生產的普洱茶生餅中,居然出現了沒有芽頭的茶。
純料的重新興起與發掘,則是臺灣茶人在1990年代中后期所帶來的概念。求純,求真,求手工。我們撇開所謂的炒作因素來看臺灣茶人的貢獻,何嘗不是普洱茶行業的一個革命呢?普洱茶從低端茶回歸,回到一個獨立的茶種,回到它本來的面目,這有錯嗎?純料-拼配-純料和拼配并存,這個過程的演變中,不見得是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最早制作純料,并非是因為純料好,而是因為交通條件,沒法嘗試做拼配。而新中國成立后的拼配,更多考慮的是原料充分利用不浪費,而非普洱茶本身滋味的提升。
回到目前純料和拼配并存,符合現代人生活多重價值觀的追求,各有不同的消費群。甚至,同一個人,既喝純料,也喝拼配茶,這也完全沒問題。大滇觀點:純料解決了一個問題,即我們有權利知道我喝下去的是什么,也能驗證我們喝下去的是什么。我們喝下的不僅僅是個符號(嘜號),還是某某茶區的茶生產的。這一點,消費者可以自行驗證。即可自己去收集該地區的茶,來驗證之前購買的茶就是這個地區的茶。消費者獲得了知情權。
純料茶,可輕易辨認明顯的區域口感。而拼配茶,應該有一個更高的要求,盡可能用較低的成本,拼配出品質更佳的茶品來。如果能夠用100元拼配出超越老班章的口感,那就是拼配茶的勝利。所以,關于純料和拼配,回到最后,還是應該拿茶說話。這就是拼配茶應該有的追求。下面一個大問題,是純料茶和拼配茶的陳化問題。
太多的人舉出例子來證明,拼配茶在這個環節優于純料茶。例如某年的7542什么的。然后讓純料派舉出相應的例子。在1949-1990年代,這個純料茶斷代的年代,誰能給出例子?當然給不出。所以,似乎純料派心虛了。然而,在1949年之前的茶里,誰又能找出拼配茶占據優勢的例子呢?
1949~1990年間,普通老百姓不能制作成品緊壓茶,原料必須交給供銷社。易武這樣著名的茶區,私人作坊都還沒誕生。純料茶的生產量近乎為0,而拼配茶的產量是數萬噸,甚至十萬噸以上,這樣的基數下,能說明什么?即便到現在為止,大廠背景生產的普洱茶仍然以拼配茶為主,因為拼配茶適合目前大規模批量生產。而回到大滇觀點,純料茶和拼配茶陳化的結果,最后都是跟三個因素有關,茶質*工藝*存儲。大滇飛揚在這里特意用了乘法規則,而不是加法規則。陳化20年后,無論是純料茶還是拼配茶,是不是好茶,并不跟純料或者拼配有關。
昨天喝的某茶友帶來的1.2萬元一公斤的冰島,喝完后,大家看葉底,都失望了。應該是非常好的鮮葉,但是加工有缺陷,葉底表現出很明顯的殺青不足,使得葉柄發紅很明顯。那不管是用來做純料或者是拼配,未來陳化都不會有樂觀的結果。而這,關純料或者拼配什么事呢?隨便拿一個工藝制作適當的臺地茶,對上一個工藝不當的古樹茶,20年后的結果都必然是臺地茶勝。這能說明拼配或者臺地的勝利嗎?對一個茶餅來說,少量制作不當并不會有太大問題,若無限放大,以點帶面,則很容易下一些極端的結論。慎之,慎之!